《灯草凝晖》
下卷 海东灯影魂
第一回 辰韩秋露滋灵草 允谦试药愈眸翳
朝鲜王朝宣祖年间,辰韩故地(今朝鲜半岛南部)秋光正好,庆州城外的稷山脚下,溪水潺潺,漫山遍野的红萼草木随风摇曳,如千万盏迷你灯笼悬挂枝头,当地百姓称之为“灯笼草”。此处气候温润,山间多溪流,灯笼草便在溪边石缝、坡地草丛中肆意生长,每到秋日,红萼灼灼,成为山野间最亮眼的景致。
稷山脚下的“济生堂”医馆,主人金允谦是当地有名的儒医,自幼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又深谙本土草木药性,常往来于山野与市井之间,收集民间疗疾秘方。他面容清癯,身着素色襕衫,案头除了医书,还摆着一筐新鲜的灯笼草——这是他今早从山间采摘的,近来庆州城内眼疾患者激增,多是眼干红肿、视物模糊之症,他正思索着应对之法。
这日午后,医馆来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妪,由孙儿搀扶着,双目紧闭,一手不住揉着眼眶,口中念叨:“大夫,我的眼睛快瞎了,看什么都模模糊糊,还疼得厉害。”金允谦连忙扶她坐下,轻轻拨开她的眼睑,只见眼球布满血丝,黑睛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白翳,如同蒙了一层雾。他又诊脉,脉象弦数,舌红苔黄燥——此乃肝火上炎,热毒壅滞目窍,致目生翳障之症。
“老夫人,您这是肝火旺,热毒攻眼,需得清热泻火、退翳明目方可。”金允谦沉声道。他本想开具清肝明目的方剂,却想起前日在山间采药时,见一位樵夫用灯笼草果实捣汁,滴入眼中,说是能缓解眼干疼痛。当时他虽好奇,却未深究,如今面对老妪的翳障之症,忽然动了试药的念头。
“老夫人,我有一法,用本地山野的灯笼草试治,您可愿意?”金允谦问道。老妪闻言,连连点头:“只要能治好眼睛,什么法子都愿意试!”金允谦当即取来新鲜灯笼草果实,挑选红萼饱满、汁液充盈的,剥去外层薄萼,取出里面的籽实与果肉,置于洁净的石臼中,加入少许清晨采集的山泉水,细细捣磨,直至成细腻的浆液。他用细纱布过滤掉残渣,取澄清的汁液,装入小巧的瓷瓶中。
“我先为您滴一滴试试,若有不适,即刻告知。”金允谦用干净的羽毛蘸取少许浆液,轻轻滴入老妪的右眼。老妪起初觉一阵清凉,片刻后便感舒适,原先的刺痛感消散不少。“大夫,舒服多了!”老妪惊喜道。金允谦心中稍定,嘱咐道:“这灯笼草汁,每日滴三次,每次一滴;我再给您开一副清肝的汤药,用夏枯草、菊花、决明子煎服,内外同治,十日后来复诊。”
老妪依言用药,三日后来信说眼睛能看清近处的东西了;七日时,她亲自来到医馆,虽仍需人搀扶,但已能模糊看清金允谦的面容;十日复诊,金允谦拨开她的眼睑,见黑睛上的白翳已消散大半,眼球血丝褪去,脉象也趋于平和。他又调整药方,减少清热之药,加入少许枸杞子、菟丝子以滋肝明目,继续用灯笼草汁滴眼。
半月后,老妪的眼翳彻底消散,视力恢复如常,竟能自己提着篮子到医馆道谢。消息传开,庆州城内的眼疾患者纷纷前来求治,金允谦皆以灯笼草汁配合汤药施治,治愈率颇高。他望着案头的灯笼草,心中感慨:“此草生于山野,未载于中原医籍,却被百姓在生活中察觉妙用,这便是‘实践出真知’啊!”他取来纸笔,开始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病案,详细写下症状、辨证、用药及疗效,为这株海东的灯笼草,留下第一手实践记录。
第二回 儒医辩理证实效 灯草疗翳誉辰韩
金允谦用灯笼草治眼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庆州城,甚至传到了京城汉阳。有人称赞他医术高明,善于发掘本土药材;也有人提出质疑,尤其是一些固守传统的儒生医者,认为灯笼草未载于先贤医典,用法缺乏理论依据,斥责其“旁门左道”。
这日,汉阳来的大儒医郑道允登门拜访,此人出身名门,精研儒学与医理,素来推崇中原医籍,对民间土方嗤之以鼻。他见到金允谦,开门见山道:“金大夫,听闻你用山野‘灯笼草’治眼疾,敢问此法出自何典?《伤寒论》《千金方》中皆无记载,恐有贻误病患之嫌。”
金允谦并未动怒,而是引郑道允来到医馆后院,那里种着一片灯笼草,红萼灼灼,迎风轻颤。“郑大夫请看,此草生于溪边,性凉,味甘微苦,尝之有清凉之感,入肝经,能清肝火、散热毒。”金允谦摘下一枚果实,递与郑道允,“百姓在山野劳作,眼干目涩时,便取此草汁滴眼,久而久之,便发现它能治眼疾。这并非我凭空臆想,而是源于百姓世代的实践。”
郑道允接过果实,尝了一口,果然清凉微苦,却仍不服气:“实践虽有,却无理论支撑。眼疾多为虚实夹杂,仅凭一味草木汁液,如何应对复杂病症?”金允谦笑道:“郑大夫所言极是,故我并非单用灯笼草,而是辨证配伍。若为热毒炽盛,便配夏枯草、菊花清热;若为阴虚火旺,便配枸杞子、麦冬滋阴;若为瘀血阻络,便配丹参、红花活血。灯笼草为君药,清泻肝火、退翳明目,其余药材为臣佐,相辅相成,何来贻误之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