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便见一位少年被人扶着进来,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每咳一声,都弯腰不止,双手紧紧按着胸口。“周大夫,文安这咳病已拖了半月,起初只是咽痒,后来越咳越重,夜里咳得无法安睡,连书都读不成了。”扶着少年的老妇急道。
沈若谷上前,先为少年诊脉,脉象浮数,再看其咽喉,红肿充血,舌苔薄黄,颔首道:“此乃肺热咳嗽,邪热壅肺,肺失宣降,当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热泻肺,再配桔梗利咽,当能见效。”说着便要提笔写方。
周老者却摆手道:“沈大夫的方子对症,只是文安年幼,黄芩性寒,恐伤脾胃。我这有一法,用红姑娘配伍桑白皮、地骨皮,既能清热泻肺,又不伤正气,沈大夫不妨拭目以待。”
沈若谷虽半信半疑,却也想看看红姑娘的究竟,便点头应允。周老者取来新鲜红姑娘二十颗,剥去花萼,捣烂取汁,又将桑白皮、地骨皮各三钱加水煎煮,煎好后滤去药渣,兑入红姑娘汁,加少许冰糖调味。
药汤呈淡橙红色,酸甜中带着几分清苦。少年饮下第一口,便觉咽喉间的灼痛感轻了不少,连咳几声,竟咳出几口黄痰。“喉咙里……舒服多了。”少年轻声道,眼中露出惊喜。
周老者嘱咐老妇,每日煎服一剂,连服三日。沈若谷便在村中住下,每日前来查看。第一日,少年咳嗽频次减少;第二日,夜间已能安睡,咽喉红肿消退大半;第三日,咳嗽基本痊愈,面色也恢复了红润。
沈若谷见此情景,大为震惊,对着周老者拱手道:“晚辈今日才知,‘药不在经载,贵在对症’。这红姑娘酸甜生津,既能助桑白皮、地骨皮清热,又能缓解其苦寒之性,兼顾疗效与脾胃,比晚辈的方子更周全。”
周老者笑道:“沈大夫过誉了。这法子并非我独创,是先祖从苏婆婆那里学来的。苏婆婆手札中记着‘红实配桑白皮,可清久咳肺热’,说是当年元宫中有伶人因连日演唱,肺热咳嗽不止,便是用这方子治好的。只是乡野之人不识字,未能着书,才让它成了‘无名之药’。”
严绳孙适时取出先前抄录的苏氏手札,递与沈若谷:“沈大夫请看,这便是苏婆婆的手札残卷,上面记载了不少红姑娘的配伍病案。可见许多民间良方,皆是先有实践,后有记载,并非皆出自典籍。”
沈若谷捧着残卷,细细品读,眼中满是敬佩:“原来如此!晚辈往日拘于典籍,竟忽略了民间实践的智慧。这红姑娘的故事,真是给晚辈上了一课。晚辈回去后,定要将红姑娘的药性、配伍记录下来,编入家传医案,让更多人知晓这味‘宫苑遗珍’。”
当日傍晚,沈若谷告辞离去,临行前特意采了些红姑娘,说是要带回江南,试试能否在当地种植。夕阳下,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而红姑娘的药韵,也随着他的脚步,开始向更远的地方流传。
第三回 荒年逢疫疠 群草共扶生
康熙二十五年夏,京郊遭遇大旱,数月无雨,田禾枯焦,粮食歉收。入秋之后,又暴发了一场疫疠,起初只是少数人发热、咽痛、干咳,后来渐渐蔓延,连邻近的几个州县都出现了相似症状,病患多为老弱妇孺,一时间人心惶惶。
宛平县令急召当地医者会商,周老者亦在其列。严绳孙与纳兰性德因牵挂灾情,也留在周家村,协助周老者救治病患。药庐内外挤满了求诊的人,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苦味与病患的咳嗽声,周老者连日操劳,眼中布满血丝,却仍坚持为每一位病患诊脉。
“周大夫,这疫症来得凶,发热不退,咽痛如刀割,连呼吸都困难,用了寻常的清热汤药,效果甚微,该如何是好?”一位年轻医者焦急地问道。
周老者望着满堂病患,神色凝重:“此疫乃燥热疫邪所致。天旱日久,燥气弥漫,疫邪乘虚而入,侵袭肺经,导致肺燥津伤,故而发热、咽痛、干咳。寻常清热药只重寒凉,却不能润燥,故而收效甚微。需以清热润燥为主,方能缓解病情。”
“可如今药材匮乏,麦冬、玉竹等润燥之药早已断货,该用什么替代?”另一位医者叹道。
严绳孙闻言,忽然想起苏氏手札中“红姑娘生津润燥,可当燥邪之克星”的记载,急忙说道:“周大夫,红姑娘性凉,能清热生津,且京郊荒垣、墙角多有生长,如今正是成熟之时,何不以此为主要药材?”
纳兰性德亦补充道:“我昨日在元故宫遗址查看,那里的红姑娘长得格外繁茂,想来是宫墙旧址土壤肥沃,虽遇大旱,仍能存活。我们可组织乡邻采摘,既能解药材之急,又能就地取材。”
周老者眼前一亮:“二位先生所言极是!红姑娘清热润燥,恰对疫症之病机。只是单靠红姑娘,药力尚薄,需配伍其他易得草药。我记得田埂边的金银花能清热解毒,蒲公英可消肿散结,芦苇根能清热生津,这几味草药随处可见,与红姑娘配伍,正好增强清热润燥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