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哥林多城道德仍然败坏,一切都照罗马法律行事,因为强调法律,所以哥林多教会的会友,他们竟然对簿公堂。打官司的情形在哥林多非常非常地普遍,这种风气也渗入教会,连会友都上法院,他们彼此之间互相地打官司。在当时的哥林多,这些白手起家、白手致富的人,特别喜欢打官司,你们一定觉得很奇怪。 除了这座城重建过,还有一个更复杂的情况,保罗当时一共给哥林多教会写了四封信,但是只有两封信保存下来。我接下来要说的,会把情况变得更复杂,《哥林多前书》其实是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二封信,而《哥林多后书》则是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四封,另外有两卷书信遗失了。可是据我们所知,遗失反而比较好,因为其中的一封,保罗写得太匆忙,他后来可能很后悔写那封信,他自己也承认,当时写得实在是太匆忙了。另外一封信则是太严厉,他承认自己的语气太过于严厉。所以我们遗失的是匆忙的信和严厉的信。 我整理出来给大家看一下,实在是颇复杂的,但是我会尽量地说清楚一点。保罗去过哥林多三次,第一次、第二次、还有第三次。但是他写了四封信,第一封、第二封、第三封、和第四封。他同时也派了送信的人到那里去,去解决那里的问题。他先派提摩太送第二封信去,也就是现在圣经中的《哥林多前书》,很复杂对不对?只要记住《哥林多前书》是第二封,《哥林多后书》是第四封就对了。保罗派提摩太去,但是提摩太的个性太胆怯,结果他离开的时候,教会的景况反而更糟,他回来后,向保罗报告说:情况变得更糟了,他们对我的方法反应不佳。提多的个性比较强悍,我们研读《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的时候,会再谈到这个。提多个性强悍,但是提摩太个性胆怯,所以提摩太的任务失败后,保罗再派了提多去,提多解决了问题,完成任务,带回好消息,所以两地不断有消息往来。 保罗这个时候已经离开哥林多,他到处奔波事奉,去了一趟耶路撒冷,现在回到以弗所。以弗所和哥林多两地之间,不断有消息往来。 我们现在从头来看一下,保罗他第一次去哥林多待了18个月,等教会上轨道就离开,但这个教会从一开始就有问题。保罗离开后,听到哥林多传来坏消息,教会内出了严重的问题,保罗就匆匆的写了第一封信,去纠正他们。后来革来氏一家人来到以弗所,他们带来更坏的消息,他们说:保罗的第一封信带来反效果。的确,在匆忙之下写下来的信,有可能会带来反效果的,哥林多教会对保罗的第一封信有强烈的反弹,也许《哥林多后书》六到七章是这封信中的一部份,但这只是猜测,我们不知道真像,不过这段经文听起来像是在匆忙之下写的,急于矫正,但是却带来反效果。这就好像我们修理被撞凹的车身,我们不能够拿铁锤从背面往凹下去的地方重重地敲下去,这样会把车身敲破,正确的做法是,在凹陷部位的周围轻轻地敲,一面轻敲,一面往中间移动,直到凹陷的地方恢复原状,否则只会把情况弄得更糟。 保罗矫枉过正,得到反效果,革来氏家里的人带来坏消息,保罗就写了回信,另外还有三个人带来哥林多教会所写的信,信上提出了很多很多的疑问,他们想了解属灵的恩赐,想了解结婚和离婚的事,但是他们不想谈自己的问题。人都喜欢问问题,却不喜欢谈自己的问题,对不对?所以革来氏家里的人带来了消息,司提反、福徒拿都、亚该古,则带来一封满是疑问的信,于是保罗就写了第二封信,也就是现在圣经中的《哥林多前书》,请提摩太送去,而这封书信回答了信上的许多问题,也谈到革来氏家的人带来的坏消息,这封信就是《哥林多前书》的由来。 所以各位,如果我们读《哥林多前书》的时候,必须要会分辨,保罗他是在回答问题,还是在谈他所听到的坏消息,这样才能够清楚,好吗?所以,保罗寄出第一封信以后,接到的消息说他们的情况反而更糟了,对教会的挂心真的是沉重的负担。所以保罗他第二次去探访他们,但是这次却得到反效果,所有的事都不顺利。保罗跟我们一样,有的时候不管怎么做都不对,结果保罗不得不离开,他使不上力,所以他就离开了。这个时候他写了第三封信,请提多送去,可是这封信后来遗失了,不过《哥林多后书》十到十三章,有一点像这封信的内容,这是有可能的,因为这段经文的措词非常强烈,保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讽刺的语气。当老师的都知道,受不了的时候会用讽刺的语气,老师很容易对学生用讽刺的语气说话。反正措词强烈的第三封信是请提多送去的,那是因为提多擅长解决问题,保罗常常把提多留下来解决问题。提多的态度果决,实事求是,命令他们要改过自新,提摩太的个性则有些胆怯,他会用温和的语气说:拜托,想办法解决问题吧。但是提多会说:不要再错下去了,赶快改过来。所以提多把问题给解决了。 从哥林多传来好消息,说教会的情况改善很多,所以保罗很高兴,就写了第四封信,再请提多送去,这封信就是《哥林多后书》。然后,保罗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去探访他们,是一次愉快的探访。他第一次去是建立这个教会,第二次去则是诸事不顺、不欢而散,他们根本就听不进他的话,第三次去则再次皆大欢喜。 你看,光是一个教会,就让保罗这么这么地烦心,因此他写下了这两封信,但是感谢主给我们这两封信。 这两封信的内容相当的不一样,第一封谈到实际的问题,第二封则谈到他受到侮辱。保罗对于他们的侮辱心中感到非常地愤怒,这让保罗很不能接受,他们确实是很过分。所以一封谈实际的问题,一封谈个人受到侮辱,第一封谈保罗认为哥林多教会有什么问题,第二封谈哥林多教会认为保罗有什么问题。 好了各位,如果我们知道,这两封信的差异,就比较能够清楚的了解:第一封信的焦点是放在哥林多教会的会友,谈会友该有的行为举止;但是第二封信的焦点放在传道人,是在谈传道人该有的行为举止。所以两封信的内容,确实有明显的不同,你读了就会注意到。 我再讲一遍,第一封信谈实际的问题,第二封信谈个人受到悔辱;第一封信谈保罗认为哥林多教会有什么问题,第二封谈哥林多教会认为保罗有什么问题;第一封信谈会友该有的行为举止,但是第二封信谈传道人该有的行为举止。希望这有助于你稍微了解这两卷书信。 现在我们可以仔细来看看《哥林多前书》,好,各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像是一个三明治,先不看外面的面包,来看里面的馅。这个三明治的外面是钉十架和复活,从钉十字架开始到复活结束,现在先不看这两个,来看看中间的部分。 我前面说过,保罗需要处理两件事,第一,是革来氏家里的人带来的坏消息;第二,是由三个人带来的一封信,信上提出了许多疑问。所以,三明治中间的馅不止一项,保罗需要解决所听到的坏消息,而且又要回答信上的疑问,但是他不是先解决一件事再解决另外一件事,而是跳着谈。有的时候他会突然谈到他所听到的坏消息,各位了解我的意思吗?所以他在回答一连串的疑问,大约有一半是在解决他所听到的问题,另外一半是在回答他们所提出的疑问。 保罗所听到的坏消息,都是教会里面确实发生的问题,包括会友分门结党,犯淫乱的罪,会友上法院互告,兴起拜偶像的风气,男女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男女在教会之中的角色,还有人领圣餐的时候喝醉酒。 当时的圣餐是正餐,如果今天还是一样该有多好,我们在吉尔福的教会,偶尔会举办这样的圣餐,在每张桌子上都会有一个杯子和一块饼,饭后就把杯和饼传下去。初代教会都是在大家一起吃完正餐后领圣餐,但是后来不再吃正餐了,主要是因为哥林多教会滥用这个做法,于是圣餐简化为一点饼和一点酒,免得有人把饼吃光,并且喝得醉醺醺的。因为哥林多人的滥用,所以我们失去了这个传统,不知道你有没有想到这一点。圣餐本来是一个爱宴,是一顿正餐,吃完正餐后一起记念耶稣,如果能够恢复这个做法,那该有多好。但是在教会吃正餐,通常会怎样?大家会想办法越做越丰盛,对不对?连家庭小组的晚餐,也都是越做越丰盛,变成都在吃,没有时间祷告了,这种情形我们都见过。所以保罗听到了他们有这些问题,于是就写信纠正他们。 他们也在信上问到,结婚和离婚的事,还有再婚,重点就在这里。《圣经》没有说离婚是犯罪,却提到再婚是犯罪,这个差别很重要。另外他们也问到拜偶像的食物,因为他们买来的食物,早就拜过偶像,各位知道吗?他们所买到的食物早就拜过偶像了,比如像是今天的纽西兰羊肉。因为纽西兰羊肉已经失去了欧洲的市场,今天纽西兰羊肉主要的外销市场变成中东,因为羊肉是阿拉伯人最喜欢的肉类,所以中东变成纽西兰羊肉很大的市场,所以他们宰羊的时候,必须要先举行回教仪式,祷告之后才能宰羊,所以今天的纽西兰羊肉,大多已经做过回教仪式,各位可以了解吗?这正是当时哥林多所碰到的问题,屠宰场的肉在宰杀之前会先拜过偶像,然后再送到市场贩售。这让基督徒心中感到不安,他们会想,可以吃拜过偶像的食物吗?还是要改成吃素呢?毕竟这些肉品已经祭拜过了,了解吗?这是他们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他们问结婚、离欢和再婚的事,也问拜过偶像食物的事,又特别问到属灵的恩赐,因为他们教会有许多属灵的恩赐。保罗为哥林多教会感谢主,他们能说方言、发预言、又能行异能,有各样属灵的恩赐,哥林多教会的每个会友,都受过圣灵的洗,也都有属灵的恩赐。保罗感谢神赐给哥林多教会这么多的恩赐,但是这个教会也充满了肉体情欲,恩赐和肉体情欲有可能会同时存在,这种情形就是有属灵的恩赐,却没有圣灵的果子,以至于不能够适当地发挥恩赐。但是他们问到了这个问题,保罗就在信上谈到属灵的恩赐。 因为保罗有的时候是在解答问题,所以这些部分的经文有点难解,那里是保罗引述他们的话,那里是保罗讲他自己的想法,这些经文比较难解,很容易被误解。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保罗有个地方说:男不近女倒好。这是保罗的想法,还是保罗在引述他们的话呢?但是整句话是说:论到你们信上所提的事,男不近女倒好。你看这里也许是他们在问,男人不娶妻是不是比较好。因为保罗接下来的话,显然十分赞同婚姻。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哪里是引述他们的话。又比如保罗说:女人在教会要闭口不言。这是在引述他们的话,还是在讲他自己的看法,因为他在这封信上鼓励妇女在教会祷告、发预言,有没有看出困难点?我提出来是要大家小心诠释和应用哥林多前书,一定要非常非常的小心才行,否则你可能以为是在引述保罗说的话,其实却是他先引述了他们的话,然后再加以回答,各位了解吗?不过其它部分的经文倒是满清楚的。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哥林多前书》不容易应用出来,有些人一板一眼地照着字面去做,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误解。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跟从当时的习俗,而应该要找出保罗的原则,然后再应用在我们的情况上,了解吗?我举个《哥林多前书》以外的例子来说明,今天竟然有很多基督徒,他们相信耶稣要我们在教会举行洗脚仪式,有的时候教会会宣布说:下个主日有洗脚仪式。结果大家来教会之前,会先把脚洗干净,你看,把洗脚变成一种仪式。但是我认为这是照字面的意思来应用《圣经》,我要告诉你,耶稣为什么要洗门徒的脚,你们知道祂为什么这么作呢?答案是:他们的脚很脏,知道吗?那是必须洗脚的原因,因为当时的人是穿凉鞋走在泥土路上,所以当你到人家家里去吃饭的时候,脚一定是又脏又臭,吃饭的时候,不能够把脚藏在桌子底下,因为当时是斜躺着吃,用左手支撑,用右手吃饭,你的脚就摆在旁边那个人的面前,所以当你把脚摆在别人面前的时候,你必须要先洗脚才行。家中地位第二低的仆人,会把自己的鞋给脱掉,由地位最低的仆人为他洗脚,是按照这个顺序。所以施洗约翰才会说,我不配给祂解鞋带,不配当地位第二低的仆人,但是耶稣却洗门徒的脚。耶稣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脚很脏,他们的脚需要洗,祂也是在教导基督徒,去帮助卑微有需要的人,耶稣的本意不是叫人举行洗脚仪式,换作今天,应该是帮别人洗车,因为今天在路上最容易弄脏的是车子,对不对?如果全盘照抄当时的做法,那就错过了真正的原则,而把它变成为一种仪式。其实耶稣的本意是叫人要用谦卑的态度彼此服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属灵书籍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属灵书籍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