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城,农科院。
这个新鲜出炉的单位,虽然名义上挂在城主府下面,但它却并没有设在城内。张恪是在城外,护城河边找了个地方,作为农科院的大本营的。这里原本是个小村庄,但因为之前的灾害及兵祸,变成了无人的荒村。张恪重新对其进行了规划、建设。砌造围墙、修补道路、做了绿化,还立了台水车等等。这其实就是参照另一个世界,一些园区的建设布局依样画葫芦建造的。
改造好后,张恪自己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可是,在农科院挂牌当日,包括周勃在内,受邀过来参加揭牌仪式的所有人,却对其充满了好奇,甚至还颇有些惊艳:一个草创的,甚至都谈不上什么正规衙门的,所谓“农科院”,怎么看起来,比城主府还要有“范儿”呢?错落有致的房屋、阡陌交错的道路、点缀着林花相映的数个小花圃。虽然看着有点另类,也说不清楚好坏,不过走在这农科院里,感觉还真的挺美、挺新奇的呢。
周勃一边走着一边看着,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年他还在晋州城当城主的时候。记得,那一年,为了躲避战争,朝廷决定要将上百万,原本生活在北方最靠近边境线上的百姓迁移往内地。那个时候,晋州城也被派了接收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周勃一度忧心如焚。后来,是张恪家主动为其分忧,揽下了这个事儿。他们在一个山谷里,迅速、高效的建了一个安置移民的村落,周勃还受邀给其取了个名字——灵源村。
那个时候,第一次见到灵源村的真容时,那种惊艳、惊喜的感觉倒是和今天参观“农科院”的感觉很相似呢。张恪在此之前,倒是和周勃详细的介绍过“农科院”的情况,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终究还是亲眼所见,才能更好的理解,这家“农科院”的气象和格局的。
京城的局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虽然张恪有了应对计划,但它究竟能达到什么效果,其实周勃也不知道的。因此,他如今还是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西南地区,毕竟帮助当地百姓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同样责任重大。名义上,周勃是安顺城主,品秩为三品;张恪是督抚平南钦差,代表着皇帝,至少在西南这个地方,他的权力最大,但若是论品秩的话,他其实只有五品的。得亏是这两位巨头的关系不一般,若是换做别人的话,这样不明确的关系,只怕是要出乱子的。但在这里,周勃坐领安顺城城主,却几乎管理着整个西南地区的民政。而张恪则从这些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只专心致志的谋划西南地区的未来发展蓝图。师徒俩,分工明确,各施所长。而上层权力格局的稳定,无疑也让整个地区得以更加快速的从混乱无序中恢复过来,也惠及了所有的百姓。
不过,西南地区哪怕是在大灾之前,此地的民生,也是相对落后的。周勃、张恪想做的不仅仅是恢复“正常”,而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奈何此地发展的条件,的确不怎么好,要谋求发展,委实是不容易的。也是在深入到此地之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们才明白,并不是之前的官员不作为,而是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周勃自己也努力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却也一直找不到什么好的出路。因此,当张恪把自己的发展思路提供出来后,周勃尽管不怎么完整领会得了其中深意,但却全力的去支持。一方面是基于他对这个弟子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想不到其它的方案。对于张恪说要建立“农科院”,名字听着不是太懂,只是感觉仿佛有些高大上,那便上吧!而今日,来此一观后,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只是不知,里面的内容如何?说到底,终究还是要看一看,这里头究竟能干啥的。
张恪领着周勃走进了一幢房子,周勃看到门口挂着个牌匾,上书:玉米研究所。进去后,里面约有二三十人,都在各自忙碌着,见到有人进来了,大多只是抬头看了一眼,便又低头继做自己的事情了。只有一个人,丢下自己手上的事,迎了上来。那是个看着有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皮肤黝黑,身形瘦削,乍一看像个农夫,但当其开口说话时,却又带着些书卷气,这人显然只认得张恪的,因此直接走向他,拱手施礼道:“拜见张大人。”
张恪点了点头,道:“刘所长,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周城主,快来见过。”
刘所长闻言,立即转向周勃,郑重的躬身一礼:“刘明辉,拜见城主大人。”
周勃抬手虚扶一下:“刘所长,不必多礼。”说完,便看向张恪,显然对此是一头雾水的。刘所长?这都是……什么呀?
张恪赶紧道:“刘先生是这个玉米研究所的主事人。这里专司玉米的育种、抗病、栽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提高其产量、适应性、优化种植模式、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等等。虽然玉米进入我朝也有数年了,其表现也很优异。但依旧有许多潜力有待发掘。而且农户们在种植玉米时,精细度差异明显,在许多方面都有必要进行更规范的指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技术上、理念上的加强。这些工作还是很多、很杂的。刘所长,你来向周城主以及诸位贵宾介绍一下咱们这个研究所,目前取得的成果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小族长的奋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小族长的奋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