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看好戏看向葛大妮:要不,换换?这一年手握四十巨款的老人,他们来养得了,保证洗脸水都打好送房间里。
水淼进的新单位是省文联。人事关系刚落定,便被请到了创作研究部主任的办公室。出乎水淼意料的是,接待她的是一位气质卓然的女领导,约莫五十岁上下,姓苏,单名一个“凝”字。
苏主任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列宁装,齐耳短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清亮而锐利,透着一股知识女性特有的干练和沉静。
“水淼同志,你好。”苏凝起身与她握手,力道适中,笑容温和,“早就读过你的文章,尤其是那几篇关于农村生活的特写,细节生动,感情真挚。我们省文联这次特意把你调来,就是希望你能发挥所长,为反映我们时代的新风貌,特别是广大妇女同志的新风貌,贡献笔墨。”
水淼连忙谦逊了几句,心中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她,一方面她作家的身份,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她女性的身份,能够更能细致地去描绘、去讴歌女性地位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苏凝请她坐下,亲自给她倒了杯水,语气变得愈发恳切:“水淼同志,你我都是女同志,更能体会这‘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背后的千钧重量。这不是一句空话。你看看如今,工厂车间里有女技工、女劳模,田间地头有女队长、女拖拉机手,学校医院有女教师、女医生,甚至各级领导岗位上,也开始出现我们女同志的身影。她们挣脱了旧社会的枷锁,在新天地里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她们的故事,需要被记录,被传扬。”
她走到窗前,指着楼下院子里几个正在热烈讨论剧本的年轻女同志,说道:“你看,她们多么富有朝气。但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描绘这种表象的‘新’,更要深入挖掘她们内心的成长,她们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经历的挣扎、抉择与升华。我们需要能真正走进她们内心,引起共鸣的作品。”
苏凝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水淼:“我看到你最近的作品,我也拿了你的作品问了几个小姑娘,她们对你笔下的桂花都是怒其不争,都说对于这样的陈世美还挽留什么?…但是在我看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何不食肉糜”……但是你写的很好,你对桂花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是平等看待,甚至能够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做的选择……所以这是我把你要来的原因,我希望你能延续这种包容和冷静,创作出更多反映农村新貌和女性成长的小说、报告文学。不是歌功颂德式的宣传品,而是有血有肉、能打动人心的真实故事。”
这番话,深深说到了水淼的心坎里。她想起了坚韧沉默的阿桂,想起了爽利能干的魏薇,更想起了她引以为傲的女儿盛华——那个凭借自身努力,不断强大内心的女孩。这些鲜活的面孔在她脑海中一一闪过,她们的故事仿佛早已在心底酝酿,只待破土而出。
“苏主任,我定当全力以赴!”水淼并没有急于闭门造车,而是带着介绍信,深入走访了省城周边的纺织厂、郊区公社、妇幼保健院,甚至跟随“识字班”工作队下到偏远的村落。
她与女工们一起在机器轰鸣中交谈,听她们讲述从家庭走入工厂的忐忑与自豪;她与女社员们一起下地,感受她们在获得劳动报酬和经济独立后的腰杆挺直;她倾听女医生们讲述如何克服偏见,用医术赢得尊重;她也记录下那些刚刚摆脱文盲状态的农村妇女,在学会写自己名字时眼中闪烁的惊奇。
这些鲜活的生命体验,源源不断地注入她的笔端。她创作的小说里,有像阿桂那样,在时代束缚下,不得不屈从的;也有感召下逐渐觉醒,最终敢于对不公命运说“不”,并积极参与集体生产,在劳动中找回尊严与价值的农村妇女;有像魏薇、吕佳那样,凭借专业能力和不懈努力,在新社会的各个岗位上找到自身坐标,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平衡着家庭与事业的职业女性;更有她寄予厚望的、如同盛华一般,拥有独立人格、扎实专业技能和开阔视野,代表着国家未来希望的新一代知识青年。
苏凝在看过水淼地作品之后,觉得自己当初的举动真是明智之举,她对水淼地作品爱不释手,甚至在内部总结会上,也是十分推崇:“水淼同志的作品告诉我们,反映妇女解放,不仅仅是写她们做了什么,更要写出她们为什么能做,以及她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这才是文艺工作的深度和力量所在。”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66年。早有预料的风暴席卷全国,很快波及到省文联这样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运动的浪潮初期是狂热的,标语、大字报、批斗会……原本宁静的文化单位变得喧嚣而充满火药味。
水淼因为其烈士遗孀的身份再加上这么多年来一直慈善的动作,其他人不敢怎么放肆,但是也是受到了冲击。虽然没有怎么折腾,但是也被要求“说明情况”,甚至一度被暂停了创作工作,下放到文联的后勤部门参加劳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快穿之路人甲奋斗成大佬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快穿之路人甲奋斗成大佬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