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的目光,落在李善长身上,满是羡慕。
能够让朱元璋如此重视的人,整个朝廷没有几个。
徐达,李善长,常遇春……
似乎除了他们三个,其他人也没有了。
可是,李善长坐在座位上,虽然表面上感动,但他的心也逐渐寒下来。
他不想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如此软弱,可身体不由人。
李善长回头看了胡惟庸一眼,胡惟庸低下头。
朝会按照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
朱元璋退朝之后,还特意嘱咐李善长注意身体。
李善长感激涕零,直呼不负圣恩,回头,胡惟庸走过来,接过皇帝的手,搀扶李善长,前往中书省。
“本相的身体,不允许本相在朝堂上太久了!
就算本相不想走,皇帝也未必没有替他想法!
所以,本相要推动一把,赶紧将你提上去……”
李善长一边走着,一边对胡惟庸说道。
“你的能力不错,陛下也很欣赏伱!
只是,汪广洋那边,比你更有优势!
你记住一件事,夹紧尾巴做人,最近别惹出什么事,尤其是陛下不高兴的事!”
“是,李相!
李相提携之恩,学生没齿难忘……”
“你记得照顾下我那个傻弟弟就是……”
停住脚步,李善长望向奉天殿,他很不舍,自己为位极人臣,不过短短五年。
他并不想在此时放弃自己的权柄,可惜造化弄人,他不得不退了。
可就算要退,他也必须把他的接班人推上去才行。
“你一人主持中书省,不配!”
李善长道:
“和汪广洋一起入朝为相,已经是本相能给你争取的最好结果,你记得杨宪的教训,低调点!
等到你站稳脚跟,获取陛下的信任,再做你先做的事,首先本相警告你一件事……”
李善长十分郑重地看着胡惟庸:
“不要去招惹龙虎山,任何可能惹陛下不高兴的事,都不要去做!”
“学生谨记!”
……
“李先生,做不久了!”
另外一边,皇帝把徐达叫进宫里,随口聊到李善长。
“他这身体状态,哪怕朕给他找最好的御医,也养不住……
李先生为国家,可是心力交瘁呀!”
“是啊!”
徐达点头,从今日李善长的身体状态来看,确实不太适合长期工作。
“可如果李先生不在了,谁来主持中书省?
徐达,有你兴趣?”
朱元璋回头询问徐达,他是当过中书省右相的,如果再次进入中书省,也算合情合理。
可是徐达摇头拒绝。
他本质上是武将,明初朱元璋将一批武将功臣安排进中书省,有它历史的原因。
一来是明朝初建国,很多东西都在国都阶段,老朱任人唯亲很正常。
二来,曾经的中书省,军政都抓,大都督府这个最高军事机构,也在中书省节制之下,徐达当那个右相,也算是有事可做。
可如今文武分治,中书省已经是一个纯粹的行政机构,管的就是帝国的内政。
再让他来当,也不合适。
徐达摇头:
“陛下,臣不行,臣终究是武将,无法胜任!”
“那你认为,谁比较适合?”
朱元璋将问题丢给徐达,徐达苦笑。
这种得罪人的问题,可不好回答。
“陛下,您这是为难臣了,臣一直在前线作战,这五六年时间,能待在应天的时间,半年都没有!
让臣举荐大臣,一来也不客观,二来臣也确实不知道……”
他小心翼翼的样子,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徐达就是这点好,知进退,明分寸。
他不会因为战功赫赫,而生骄纵之气,这点以前朱元璋看不出来,可等到大明王朝已经走过五六年,他越发觉得徐达难得。
就从第二次北伐战争来看,徐达确实因为骄傲,导致中路军折戟岭北,但后来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却能放下主帅的面子,主动给东路军和西路军制造机会。
班师回朝之后。
皇帝本不准备封赏,他主动为冯胜和李文忠求赏赐。
这点可以看出,徐达的气度。
而朱元璋之所以不想封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国公冯胜,在路上有贪墨的行为,让他震怒。
挟大功而归,老朱不好处置。
只能不封不赏,顺便带上李文忠。
但徐达还是劝说皇帝,不赏,不足以安人心,朱元璋捏着鼻子给了冯胜封赏。
“朕让你说你就说,这里就咱们两个人,你说错也没关系……”
老朱非要逼着徐达表个态,徐达低头沉思了一会,说:
“那臣还是举荐汪广洋,他是陛下的老下属,也是功勋之一,在过去他也给陛下立下赫赫功劳,虽然因为懒政被陛下流放!
但臣跟遇春有过书信往来,他说在浙江,汪广洋做得还不错。
陛下可再将他回中书省,他应该能胜任宰相的位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