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陈老板果然慧眼!”中桥微微对陈阳一笑,脸上露出敬佩的神色。他自己对华夏书法了解不深,只是知道这是一幅很有价值的作品,但董其昌的名字他还是听过的,知道是了不得的人物,在华夏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没错,确实是董其昌!”陈阳点点头,声音中带着兴奋和确定,他开始了他专业的讲解,既是对中桥说明这幅字的价值,也是对自己知识的梳理和确认,“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人,也就是今天的上海松江人。”
“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他的书法,尤其是行草,融汇了晋、唐、宋、元各家之长,自成一体。”
“他师法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追求平淡天真生秀古淡的意境,讲究用笔要有之气,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说,明末清初的书法风气,很大程度上就是董其昌奠定的。”
陈阳一边说着,手指虚点着画卷上的字迹,生怕碰坏了这珍贵的文物:“您仔细看这笔法,运笔流畅自然,提按顿挫之间,富有明显的节奏感,就像音乐一样有高低起伏。”
“这线条看起来瘦硬通神,骨力十足,但仔细看又带着一股圆润的弹性,不是那种干枯僵硬的瘦,而是筋骨强健的瘦。这就是董其昌特有的之气,既有力度又不失韵味。”
“再看这结体,也就是字的间架结构,”陈阳继续解说,“欹侧多变,有的字向左倾,有的字向右斜,看似随意,好像没有章法,实则法度严谨,每一个字的重心都控制得恰到好处。这深得米芾之妙,但又比米芾更加内敛平和,少了些锋芒毕露,多了些温文尔雅。”
接着,陈阳将目光从董其昌的笔法和结构上移开,缓缓下移,最终聚焦在那几方古朴典雅、却又暗藏玄机的钤印之上,如同寻宝者发现了隐藏的宝藏线索。
他知道,这才是鉴定董其昌作品真伪的重中之重,是解开这幅画作身世之谜的金钥匙,更是辨别真伪的“硬通货”,是绕不过去的关键门槛。
“要知道,鉴定董其昌的字,钤印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它就像是藏在画作深处的一枚枚身份徽章,记录着过往,”陈阳的声音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自信,他伸出手指,轻轻指向画卷开头右侧,那方被精心安置、如同引路明灯般的引首章位置,那里赫然印着一方朱红色的印章,笔画饱满,力量内蕴。
他微微一笑,语带玄机地问道:“您且看这方印,‘真赏斋’,这可是董其昌先生的标志性印章之一,是他老人家格外钟爱且常常钤盖的斋号印。”
说着,陈阳顿了顿,仿佛在品味着这两个字的深意,继续说道:“‘真赏’二字,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他本人对艺术品鉴赏的至高追求和一种近乎近乎虔诚的态度,他认为,唯有真正懂得欣赏,才能体会到艺术的真谛!”
“这方印,就是他内心世界的微缩写照,是他对自己鉴赏能力的自信宣告,也是对来者的一种无声的期许,希望观者也能拥有‘真赏’的眼光。”
陈阳的手指灵活地沿着画卷的边缘向下移动,如同在沙盘上指挥千军万马,那里,几方或方正或圆润、或压角或名号的印章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构成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他再次指点江山,语气愈发肯定:“再来瞧瞧这几方,它们同样承载着不容忽视的信息。”
他首先点中了那方白文印,印文清晰可见,如同在白玉盘上雕刻的龙纹,充满古朴的韵味:“这方白文印,印文是‘知制诰日讲官’,这无疑是他身份的直接证明,是其官场履历的忠实记录,一枚名副其实的官职印。”
陈阳稍作停顿,仿佛要让眼前之人充分理解这官职的分量:“‘知制诰’,这可是负责起草国家重要诏令的要职,地位非同寻常;而‘日讲官’,更是直接侍奉在皇帝身侧,负责为帝王讲读经史典籍的殊荣。”
“可想而知,董其昌先生不仅是一位艺术巨匠,更是一位身居要职、学识渊博的朝廷命官。”
“这方印,从其篆刻的法度、线条的走向、刀法的力度,无一不散发着鲜明的明代官印的独特气息,严谨而又大气,厚重而不失灵动,这本身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鉴定门槛。”
陈阳的目光并未就此停歇,而是如同雷达般锁定了另一方印章,那是一方朱文印,笔画圆润,线条流畅,带着一种书卷气的优雅:“而这方朱文印,‘董其昌印’,顾名思义,这便是他本人的姓名印了。”
“看看这篆刻的艺术,线条的粗细变化,结构的疏密安排,字形的处理方式,都体现了明代文人印章的典型风格——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书法的功底,笔画均匀内敛,布局开阔疏朗,宛如一位温文尔雅的君子,静静地站在那里,向世人展示着他的身份和品味,这方印,就像是董其昌先生本人签名版的亲笔认证,极具说服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93:拎着麻袋去捡漏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重生93:拎着麻袋去捡漏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