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很讨厌自己住的地方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昨夜之后。
他们对着自己来还好,但要是对着自己身边人下手,那真就是防不胜防了。
处理完这些琐事,他离开魏王府,打算去巡视一下新建成的市舶司。
这个衙门是新建立的,在大部分人还摸不清这地方是用来干什么的时候,颜季明就已经迅速把一批已经培养好的官吏安插到了各个要害岗位上。
魏王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它挂好了牌子,当这个官衙运作起来的时候,那些后知后觉的人才发现,这里面油水大的吓人。
唐代开元年间,其实已经出现了市舶司,大约在广州一带沿海城市才有,几乎都是由节度使兼领,或者是由朝廷另外派人过去主持,职能其实也差不多。
始于唐,盛于宋。
但在有唐一代,市舶使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外国商船,征收关税,同时,他们代表朝廷,因此可以优先垄断收购珍贵商品货物,也就是替皇家搜罗奇珍异宝,谓之“收市”。
“收市”得来的商品,称为“官市场”,紧接着要上交中央少府监以供皇室之需。
这也算是开了个头,总归是正儿八经地设立了规章制度,但要是从全局来看,这样的衙门无法起到太多推动作用。
河北的手工业已经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二十四郡内较为贫穷落后的地方,大多被官府鼓励兴办实业。
这时候的人当然没有什么超前意识,只知道这样做不仅能得到温饱,而且勤劳肯干的话,几年内甚至能达到富足的水平。
其实除了烧瓷和防治,畜牧业也是较好下手的,河北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但颜季明担忧古代的疫病,在牲口集中的地方,一旦爆发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现代畜牧业遭遇各种疫病尚且容易血本无归,遑论这时候。
河北已有的那些专门蓄养牛羊战马的地方被保留下来,不少百姓在官衙的号召下自愿前往饶乐都督府境内,获得了大片土地,但是被规定只能用来蓄养牲口。
颜季明认为自己当前所要依靠的依然只能是小农经济,也就是要施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河北境内的手工业是他当初为了敛财大量建立起来的,但效果却格外好。
在河南的时候,他则是要求世家豪族让出吞并的土地,让更多的百姓拥有田地,让他们主动大量开垦土地进行耕种。
至于说这个过程中有谁不愿意,但自然就只能被碾碎。
手段确实有些粗暴,也会引起不良后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暴力机关的帮助下,政令推行的很快。
世家豪族们只有选择顺从或是死,这里面没有什么温情可讲。
而颜季明也并不是一味剥削他们,他让出了利益,允许世家子弟有正常渠道进入官场和正常晋升,同时只要他们愿意,那些土地也不是无偿割让的;在给出土地后,官衙会算给价钱,或者是指定某些产业,将其作为交换。
大量的财产、土地、产业、地契的交割,都需要官衙的公证,官吏短缺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同时缺的还有大量懂理财的官员。
唐初有一项制度,就是给予各地官府一定数量的钱财和土地,让官府去放贷,从中得利。
但正因为理财不善、经营无能,只不过几十年后,大量地方官府的钱财和土地就被挥霍一空,大多被各地豪族给兼并了过去。
颜季明可以把一群只知道大谈圣贤书的蠢书生送到官位上填补空缺,是因为很多时候人们更习惯有那么一个青天大老爷在上面坐着,恭恭敬敬地听他们教诲。
而那些书生要做的,也不过就是看看文书,做出简单的批注和签字、盖印,按时上交汇报文书,能够正常处理治下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就算一旦有灾情,王府已经下发了专门的小册子,按照册子上的要求做就是了。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严格限制地方官府的自主行为,禁止地方官府大部分的经济操作。
以上全部做到,不管你脑子有多轴有多死板,就已经算是善政了。
毕竟不可能一下子冒出那么些智商高情商也高的官吏。
李萼培养出的官吏已经被抽调的差不多了,他不得不带着一帮小白从头开始学习理财。
好在刘晏这边也算理财好手,有他在,颜季明只需要偶尔看看财报和账簿,查看有没有不正常的地方即可。
“市舶司内的海船,还在建造中,至少今年之内,是没法拿出来用的。”
刘晏走在颜季明身前,步子迈的很快,颜季明习惯了漫步,有时候不得不小跑才能跟上。
他一边走一边介绍,指着远处的洛水,沉声道:“其实这儿不适合建立市舶司。”
洛水是河南漕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魏王的设想来看,他最终想打造的是海运商路,刘晏对此不置可否,但明确指出这儿不可能当做海船的落脚点。
颜季明站在远处看那几艘还是半成品的巨大海船,一股难闻的漆味远远传来,让他忍不住皱起眉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活在天宝十四年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活在天宝十四年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