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无声,却仿佛暂时掩盖了这座帝国心脏的腐烂气息。
西苑玉熙宫的琉璃瓦被积雪衬得愈发清冷,殿内金丝楠木柱下,五座蟠纹铜炉烧得炽热,却暖不透在场众人心中的寒意。
嘉靖帝依旧身披道袍,高坐于明黄纱帘之后,身影模糊,唯有手中那串紫檀念珠偶尔相碰的轻响,提醒着众人他的存在。
帘外,大明朝最顶尖的权臣与宦官分列两侧,一场没有刀光剑影,却关乎千万人命运的战争,即将在这片氤氲着檀香与药石气味的空间中打响。
会议伊始,内阁次辅兼户部尚书徐阶,这位素以沉稳着称的老臣,用一贯平和的语调,念出的数字却如同惊雷:“陛下,去岁太仓库实收银两二百八十五万两,各项支出五百四十一万两,亏空……二百五十六万两。”
他顿了顿,声音沉重,“东南倭患,军费开支一百四十万两;北方鞑靼,长城防务及九边粮饷需一百八十万两;宫中用度……一百二十万两。”
每一个数字,都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庞大的帝国,已然到了油尽灯枯的边缘。
纱帘后,嘉靖帝拨动念珠的手指微微一顿。
不等徐阶继续,严嵩之子,身兼吏部、工部侍郎的严世蕃已然出列。
他身形肥硕,目光锐利,声音洪亮地盖过了殿外的风雪声:“陛下!臣以为,开源节流,重在开源!东南赋税重地,浙江一省,水网密布,气候宜桑,本是‘丝绸之府’。若能将部分低洼稻田改为桑田,大力发展丝绸织造,所产丝绸可由市舶司专营,贩售西洋、东瀛,其利何止十倍于稻米?此策若行,数年之内,国库亏空可平!”
他侃侃而谈,描绘着一幅“桑林遍野,银钱自来”的美景。
司礼监几位秉笔太监,如陈洪等人,眼神闪烁,显然早已与严党通过气。
“严侍郎此言差矣!”一声断喝,来自兵部侍郎张居正。
他年轻气盛,眉宇间锋芒毕露:“浙江百姓,世代以稻米为生!‘改稻为桑’,说得轻巧!桑树三年方能成林,这三年间,百姓吃什么?田地被兼并,桑苗被士绅掌控,百姓沦为佃农,岂不是逼民造反?届时东南动荡,倭寇未平,内乱又起,谁来担当?!”
户部侍郎高拱也立刻声援,他性格刚直,言语如刀:“臣附议!‘改稻为桑’看似为国谋利,实则乃饮鸩止渴!臣更想问,去岁江苏织造局报损的十万匹丝绸,究竟是真的漂没了,还是进了某些人的私囊?国库亏空,究竟是开支无度,还是贪墨横行?!”
这话直指严党及宫内宦官痛处,殿内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严世蕃脸色铁青,厉声反驳:“高拱!你休要血口喷人!‘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你如此阻挠,是何居心?!”
徐阶则再次开口,语气依旧缓和,却寸步不让:“陛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浙江乃是朝廷税赋重地,一旦生乱,则天下震动。臣以为,当从裁汰冗员、核实田亩、追缴亏空入手,方是正道。”
双方争论不休,如同殿外呼啸的寒风。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那道纱帘。
良久,纱帘后传来嘉靖帝听不出喜怒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你们吵来吵去,无非是一个要开源,一个要固本。可这国库的空子,总得填上。东南的倭寇,北方的鞑子,不会等我们吵出个结果。”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宫里……用度是大了些,”他话锋一转,带着帝王的莫测,“可朕在这西苑清修,用度再减,能减出几个银子?”
他顿了顿,最终,那串念珠被轻轻放下,发出清脆的定音:“严世蕃。”
“臣在。”
“‘改稻为桑’的条陈,朕准了。就在浙江,先找几个县试行。具体章程,你们内阁和司礼监,仔细议个法子出来。”
“臣,领旨!”严世蕃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得意。
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心中一沉,却无法再辩。
天意已决。
会议散去,众臣退出玉熙宫。
风雪扑面而来,徐阶望着漫天大雪,对身旁的张居正低声叹道:“看见了吗?这雪能掩盖京城的污秽,却盖不住浙江即将掀起的风浪。”
张居正紧握双拳,年轻的脸庞在雪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坚毅:“恩师,学生只担心,这‘改稻为桑’的国策,最终会变成一把火,烧掉的是大明的根基!”
而在殿内,嘉靖帝独自走到窗前,看着窗外被积雪压弯的松枝,对悄无声息靠近的吕芳漠然道:“浙江的戏,开场了。让锦衣卫和镇抚司的人都盯紧点。朕倒要看看,这‘改稻为桑’的‘良策’,最后能长出什么样的果子来。”
一场御前会议,在瑞雪中开始,在定策中结束。
一项名为“改稻为桑”的国策,如同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引发的滔天巨浪,将从浙江开始,逐渐席卷整个大明王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影视编辑器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影视编辑器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