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以杨国忠看来,御史台的御史,输的面大……
为啥?
因为王鉷不但是御史大夫,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站着的,是李林甫!
李林甫,独掌大唐相权十八年,权势自然不用多说了,在朝堂争斗上的经验,更是丰富至极,别的不说,就说他当初针对御史台的一次行动。
开元二十四年天子废天子,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为太子求情,惹得天子大怒,李林甫就借着这个机会,拿下周子谅之外,还在御史台中大肆牵连,除此之外,还因为周子谅乃是当时大唐首相张九龄举荐的人才,由此攀诬张九龄,直接把张九龄轰出了朝堂,要不是当时谢三郎命令二哥谢正携带万万贯入朝,恐怕张九龄会有性命之忧……
由此可以看出来,李林甫不但对御史台的御史没有什么好感,还习惯用盘外招搞朝争。
有了王鉷这个名义上的御史台老大,又有李林甫这个独掌相权十八年的大唐首相支持,关白也好,进状也好,终归是要在御史台推行的……
以杨国忠看来,即便那些御史折腾,不过也是甩甩脾气而已,到了最后,还得是认命。
但是,今天大朝会之后,情况就有可能不一样了……
因为谢三郎!
人家谢三郎回京之后第一次亮相,就借着安禄山的一封请示,上怼天子,下怼群臣,中间还没忘了怼一怼大唐首相李林甫!
敢怼,是勇气。
怼完了,见效果,才是能耐!
群臣不说,天子和李林甫,硬生生地被怼得无言以对,这谁能做得到!?
唯有谢三郎!
其他人暂且不说,就说那些御史台的御史,难道还看不到希望不成!?如果有这么一位御史中丞顶在前面,关白也好,进状也罢,哪一个能推行!?
这个时候,让他们出面弹劾谢三郎越权?
别闹了!
真弹劾了,不成了里外不分了吗?
把这件事情放在杨国忠身上,他都不能出头!
没看见当值的殿中侍御史,听了谢三郎的命令,想都没想就转身出了金殿,他难道仅仅是一时疏忽?不尽然吧?恐怕人家自己就想这样,因为立场,他甚至希望谢三郎的“越权”越多越好,要是能够盖住李林甫在朝堂之上说一不二,那才痛快呢!
杨国忠想明白这一切之后,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幸亏刚才没脑袋一热站出去,这要是弹劾了谢三郎,还就真不好办了。
为啥?
因为得不偿失!
弹劾谢三郎,固然能够得到一些天子的好感,但是那又有什么用?他杨国忠,一个被“枕头风”吹出来的御史中丞,还能缺了天子的好感?
真要是弹劾了谢直,从天子那个角度,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但是从御史台的这些御史来说,可就把人都得罪透了!
想到这里,杨国忠不由得长出一口气,算了,虽然他和谢直之间是深仇大恨,但是也犯不上在这一件事两件事上跟他较劲,容后再说,总有机会……
杨国忠既然决定不亲自下场之后,和“弹劾”这件事就没有了利益关系,彻底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朝堂,倒是又让他看出来点新的东西来。
谢三郎“越权”。
天子懒得计较。
御史台一言不发。
他杨国忠因为种种算计,因为身上御史中丞的职位,选择了和御史台站在一起,也没有开口说话。
那其他朝臣呢?难道他们就看不出来谢三郎“越权”了?
不是!
他们听的出来,却说不出来,因为身份!
没听见王鉷和谢三郎这哥俩刚才吵什么呢?
谢直说王鉷不懂军事,就不要对安禄山请奏调陇右兵出塞指手画脚。
王鉷说谢直,你是御史中丞,应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调兵还是不调兵,兵部,政事堂,天子自有计价,要是整个过程中有问题,你御史中丞愿意弹劾谁就弹劾谁,要是没有的话,就闭嘴。
不管这哥俩谁强谁弱吧,人家两人说得在理。
尤其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句,更是把所有朝臣的嘴都堵上了。
你想指责人家谢三郎“越权”,你是什么身份!?是谏官吗!?不是,闭嘴!
正字,校书郎,就算勉强算作谏官又能怎样?不是朝堂制度出现了问题,就没有你这种八、九官开口议政的份儿!
门下省的给事中,也勉强算作谏官,但是也不能开口,你一个给事中的职权,叫封驳权,主要是针对天子诏书的,对别人,用不着!现在天子都没有说话,哪有给事中说话的权力!?
就连李林甫这个大唐首相,也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给控制住了。
大唐首相,行使的是“相权”,管得是行政事务的制定、审核、执行,监督国朝官员的权力,全部集中在御史台,跟你政事堂的相公,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别以为独掌相权十八年就能在朝堂上为所欲为,别人可能会敬重你独掌相权十八年的威势,换了人家谢三郎,你试试!?刚才人家上怼天子,下怼朝臣,中间的搂草打兔子,不就打在你了李林甫这个大唐独相的身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奋斗在开元盛世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奋斗在开元盛世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