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你看这个。”石匠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麻纸,是他们在绕过关隘时,从一个被丢弃的包裹里找到的,“是‘存韩社’的文章,印得还挺清楚。”
陈墨接过麻纸,上面的字迹是韩隶,写得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煽动性的力量:“……秦人之‘书同文’,非为天下,实为灭六国之文脉!韩有《诗经》之韵,赵有《周颂》之雅,魏有《离骚》之魂,若尽改为秦篆,此非灭文,实乃灭国!吾等学者,当以笔为戈,以文为甲,复我故国,存我文脉……”
“一派胡言!”陈墨气得浑身发抖,将麻纸揉成一团,“韩非这是偷换概念!‘书同文’是为了通文脉,不是灭文脉!他这是在利用学者的爱国心,为自己的复辟野心服务!”
赵姬看着陈墨激动的样子,轻声道:“先生,或许……韩非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毕竟,文字里藏着故国的影子,一下子改了,好多人会不习惯的。”
陈墨愣了一下,随即苦笑。赵姬说的是实情,他太执着于“书同文”的长远意义,却忽略了人们对故土文化的眷恋。就像赵姬,虽然嫁给了异人,成了秦国王妃,却依然记得赵国的文字和歌谣。
“夫人说得对,”陈墨的语气缓和下来,“所以‘书同文’不能急,更不能靠武力推行。要让人们明白,统一文字不是要抹去过去,而是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就像这江水,汇合了无数支流,才成其大,却从来没有忘记源头。”
他望着滔滔江水,忽然有了一个想法:“石匠,你记一下。等我们到了李冰将军的营地,就着手做两件事:第一,整理《秦记》,把秦人与六国交往的友好史实都写进去,让人们知道,秦与六国本是同源;第二,修订‘仓颉新体’,在保留秦篆骨架的基础上,吸收六国文字的优点,比如韩隶的灵动,赵文的刚劲,楚字的飘逸,让新字体既统一,又不失多样。”
石匠眼睛一亮:“师父这个主意好!这样一来,六国的人就不会觉得是被强迫的了!”
船行三日,终于抵达李冰驻守的都江堰营地。远远望去,巨大的堤坝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岷江之上,将汹涌的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岸边的农田里,蜀地百姓正在忙碌地耕作,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关中的战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是陈太史吗?”一个骑着马的将领迎了上来,正是李冰的副将,“李将军听说您要来,特意让末将在此等候。快,将军已经备好了住处和医者,政儿公子的病不能耽误。”
医者很快就来了,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蜀医,给嬴政诊脉后,开了一副由黄连、黄芩等药材组成的汤药,又用艾草在孩子的眉心和手心灸了几下。
“放心吧,”老蜀医收拾药箱时,对陈墨和赵姬说,“小公子是旅途劳顿,又受了惊吓,这病看着凶,其实不碍事。倒是夫人,忧思过度,得好好调理,不然会影响奶水。”
赵姬的脸红了红,低声道谢。
李冰的营地建在都江堰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用夯土筑成,虽然简陋,却异常坚固。李冰亲自在营门口迎接他们,这位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的蜀守,看起来比几年前苍老了些,眼角的皱纹更深了,却依然精神矍铄。
“陈太史,可把你盼来了!”李冰紧紧握住陈墨的手,力道之大,让陈墨后背的伤口都隐隐作痛,“咸阳的事,老夫已经听说了。蒙骜和吕不韦这两个乱臣贼子,老夫迟早要率军回去,收拾他们!”
“将军息怒。”陈墨反手握住李冰的手,“眼下最重要的是守住蜀地,这里是大秦的粮仓,也是‘书同文’的希望。只要蜀地安稳,我们就有反攻的资本。”
李冰点点头,领着他们走进大营:“你说得对。老夫已经召集了蜀地的各族首领,他们都支持‘书同文’,还说要派子弟跟着你学习新文字呢。”
走进中军大帐,陈墨惊讶地发现,帐壁上竟然挂着一幅巨大的“仓颉新体”字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从秦篆到新体的演变过程,旁边还贴着几张蜀地少数民族的文字,显然是李冰让人提前准备的。
“将军有心了。”陈墨由衷赞叹。
“老夫是粗人,不懂什么文字学问,”李冰笑着说,“但老夫知道,都江堰能让蜀地丰衣足食,‘书同文’能让天下人心意相通,都是好事,都该做成。”
就在这时,一个斥候匆匆跑进大帐,手里拿着一封插着羽毛的急报:“将军,陈太史,关中传来的急报!”
李冰接过急报,看了几眼,脸色突然变得凝重:“韩非……韩非在洛阳发表了《复韩檄文》,不仅骂‘书同文’是毒计,还说……还说嬴政公子是‘秦贼之子’,号召六国联合起来,‘诛秦贼,杀嬴政’!”
陈墨的心猛地一沉,一把夺过急报。檄文是用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文字分别书写的,内容极尽煽动之能事,把嬴政的出生说成是“秦赵苟合的孽种”,把“书同文”说成是“灭六国的先声”,最后还列了一个“讨秦名单”,第一个是异人,第二个就是陈墨,第三个赫然是嬴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帝国:铁血文明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秦帝国:铁血文明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