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微妙且心照不宣的现象
——所有人都刻意地、几乎没有将话题引向安静坐在角落的凌默。
没有人问他“凌默,你怎么看?”
没有人期待性地将目光投向他寻求答案。
甚至当话题偶尔可能涉及他的领域时,都会有人自然地接过话头,将焦点移开。
此刻大家的想法出奇地一致:
“凌默已经为我们做得够多了,不能再让他扛下所有。”
这是最基本的体谅。
从框架搭建到核心思路,凌默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他们拉出了最初的混乱。
这份人情,他们记在心里。
“他即将代表国家出征文明峰会,那才是真正的硬仗,需要他保持最佳状态。”
美丽国之行,关乎国家颜面,不容有失。
眼前的困境是他们这些“后方人员”理应自己设法解决的麻烦,绝不能影响到前方的“尖兵”。
“这篇报道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不该再传染给他。”
连他们都感到如此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又何必让凌默也平添烦忧?他们下意识地想为他隔绝这片“愁云惨雾”。
一种微妙的保护欲和愧疚感也在作祟。
他们这些资深的学者、专家,如果连一个初步的应对思路都拿不出来,事事依赖一个年轻人,面子上也实在过不去。
这种自尊心,也让他们选择了暂时“忽略”凌默的存在,试图靠自己争一口气。
因此,凌默得以安静地坐在一旁,仿佛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听着众人的讨论,品着手中的清茶,脸上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情绪。
这种刻意的“冷落”,并非疏远,反而是一种笨拙却真诚的守护。
他们想为他撑起一片暂时的宁静,哪怕这片宁静之下,是他们自己仍在苦苦挣扎的惊涛骇浪。
凌默安静地坐在角落,指尖轻轻搭在温热的茶杯壁上,目光低垂,仿佛在凝视着杯中沉浮的茶叶,又仿佛穿透了眼前的喧嚣,落在了更遥远的地方。
众人的讨论,那些焦虑的、无奈的、带着一丝不甘的声音,清晰地传入他的耳中。
他听得出他们话语中刻意回避他的意味,也感受得到那份笨拙却真诚的“保护”。
他的内心,并非毫无波澜,但绝非众人想象中的烦闷或焦虑,而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如同深潭之水,表面波澜不惊,深处却潜流暗涌。
那篇《寰球视野》的报道,在他眼中,并非单纯的污蔑,而是一次精准的文化定位攻击。
它巧妙地将华国文化“安全地”封锁在过去的时空里,剥夺其参与现代议题讨论的资格。
这种手段,比直接的贬低更阴险,也更具代表性。它印证了他之前关于“话语权”和“叙事陷阱”的判断。
他清楚地知道小组目前陷入的困境根源
——并非学识不足,而是思维仍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设定的“现代性”框架所束缚,急于在对方的规则下自证清白,反而落入了下乘。
同时,也确实缺乏一个能瞬间打破偏见的、具有穿透力的“现代文化符号”。
众人觉得他出道短、受语言所限,影响力尚未辐射全球,这是事实。
但他更清楚自己的优势——他所承载的,是超越这个时代局限的文明火种。
他的“武器库”里,远不止诗词和华语歌曲。
他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平台,而是一个能让他那“弦外之音”产生最大共振的契机和舞台。
在那平静的眼眸深处,一丝跃跃欲试的光芒不仅没有熄灭,反而因为眼前这具体的困境而变得更加清晰。
这种来自主流话语体系的否定和质疑,正是他一直在等待的“东风”!
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背景板,一个能让他的反击显得更加铿锵有力的对立面。
他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能让他的“文明之音”在强烈对比中,爆发出颠覆性力量的契机。
他理解并尊重许教授等人想要自力更生的努力,也乐见其成。
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他并不急于在此刻站出来指点江山。
他在等待,等待一个更关键的时刻,或者等待他们真正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时,再出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他更像一个潜伏的猎手,在观察,在分析,在等待最佳的出击时机。
因此,他选择保持沉默。
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时机未到。
他将杯中已微凉的茶一饮而尽,苦涩过后,喉间回甘。
就像他预见的未来,冲破这层厚重的壁垒过程必然艰难,但一旦成功,所带来的,将是文明话语格局的深刻改变。
他抬眼,目光掠过客厅中仍在苦苦思索的众人,最终与那位同样安静坐在一旁、若有所思的国际音乐制作人亚历克斯·李的目光有了一瞬的短暂交汇。
凌默的嘴角,几不可查地勾起一个极淡的弧度。
舞台,似乎正在悄然搭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露脸电台主播,全网都在找我!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不露脸电台主播,全网都在找我!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