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0年,卫国这个小国家进一步把自己的称号给降低了,这次改为了“君”。国家弱小就只有被人欺负,毛主席说过,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强大自身,才是硬道理。
公元前319年,强大的秦国又开始攻打魏国了,这次占领了鄢城,秦国那是不断的在蚕食魏国,让魏国的版图在逐渐的缩小,国力在不断的减弱,为后来的灭国之战打下了基础。
同年,被称为大胃王的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成为了魏国的国君,这魏襄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咱们来看看孟子是怎么说的。这天,孟子闲的没事就去拜见魏襄王,完事后出来就对人说:“远远望去,他不像个君主;在他身边仔细的观察他,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威严。正在我思考之际,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没啥好办法,只有统一才能安定。’我刚说完他又问:‘依先生之见谁能统一天下?’我回答到:‘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我说完他接着问:‘那么谁会跟随他呢?’我回答到:‘如果能做到这点,那天下没有人不跟随他。请问大王知道禾苗吗?七八月间如果天气干旱,禾苗就会枯槁。但如果天上乌云密布,下起瓢泼大雨,禾苗受到雨水的滋润,马上就会蓬勃生长。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了呢?’”在战国时期,君主的威严不仅靠权力,更需要君主有美好的德行,以德服人才是治国的核心,孟子说的这段话也恰恰说明了他推行“仁政”的治国理念,而魏襄王恰恰缺乏这一点,所以孟子说他远远看去没人君的样子,孟子用意是批评当时统治者只重权术而缺乏仁政,不施行仁政,百姓日子过得不安稳,又怎么会拥护你呢?孟子又提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他主张以仁政实现统一,认为用暴力统一难以长久。又借用雨浇禾苗的故事来说明人心所向不可阻挡。以民为本才能成就真正的王业,实现天下太平,真正的权威源于领导者的德行和惠民政策,对于现在的企业,又该怎么样才能管理好员工呢?不让员工一边上班一边在背后骂老板呢!是一个值得让人去思考的问题。
公元前318年。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攻打秦国,进攻函谷关。秦国看形势不妙,赶紧出兵迎战,结果五国的军队都被秦军给打败了。五国联军被打败,那是意料中的事,因为五国之间实力都差不多,难以形成统一,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怎么能不失败呢?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的思想不统一,队伍自然难以取胜。
同年,宋国在众多诸侯国频繁交战的情况下,首次称自己的国君称号为“王”。
公元前317年。秦国军队在修鱼击败了韩国的军队,斩杀韩军八万人,在浊泽俘虏了韩国的将领叟和申差。看到秦军的这一战绩,各诸侯国感到非常的震惊和恐惧。震惊秦军的强大,恐惧秦军有一天会来攻打自己,自己也会遭受韩军同样的情况。
齐国的大夫与苏秦争宠,就派人前去刺杀苏秦,将苏秦杀死了,一代名士就这么落幕了。苏秦的死亡揭示出在利益至上的环境中,没一点智慧,你的才能和功绩反而会为自己招来祸患;没有制度保障的个人权威极其的脆弱,说没就没;变法实际上就是贵族与游士的博弈,动的就是贵族的蛋糕,支持你的人在,你很有权威,支持你的人不在后,你的结局会很惨淡,这个时候改革者往往会成为权力交替的牺牲品。这也反映出了在战国时期王道和霸道在治理国家路线上的冲突。
张仪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说:“魏国的土地不到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而且地势平坦,没有名山大川的屏障,士兵分散在楚国、韩国、齐国、赵国的边境,守卫亭障的士兵不下十万人,魏国的地势本来就是战场。诸侯国合纵联盟,在洹水之上结盟,结为兄弟以互相支持。如今即使是亲兄弟,也会为了钱财互相残杀,亲兄弟还得明算账,更何况是依靠反复无常的苏秦的计谋,这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就会出兵攻打河外,占领卷衍、酸枣,威胁卫国,夺取阳晋,那么赵国就无法南下,赵国无法南下,魏国就无法北上,魏国无法北上,合纵的道路就被切断,合纵的道路被切断,大王的国家想要不危险,那是不可能滴。所以希望大王能够慎重考虑,并且让我告老还乡。”魏王仔细得想了一下,最终还是背弃了合纵盟约,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担任秦国的相国。 张仪的分析可谓是直指要害,而魏襄王的选择可以说是在立即死亡和慢性死亡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也很好的验证了一句话:弱国无外交,魏国在马陵之战和河西之战中国力已经衰退,面对强大的秦国已无还手之力,只能任其宰割。
同年,鲁景公去世,他的儿子鲁平公旅继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资治通鉴新译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