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末的香港,清晨的雨丝裹着凉意。林英坐在汇丰银行总部大厦的贵宾室里,指尖摩挲着骨瓷茶杯的金边——杯里的大吉岭红茶冒着热气,却暖不透他此刻紧绷的神经。沈弼行长推门进来时,身上还带着外面的雨气,手里攥着一份厚厚的贷款评估报告。
“林生,1.8亿港灯股权质押贷款刚放出去,你又要5亿?胃口不小。”沈弼坐在他对面,把报告推过来,嘴角带着惯有的精明笑意,“要控股青英水泥和港灯,这步棋走得险啊。”
林英翻开报告,“青英水泥当前市值2.3亿港元”“港灯流通股估值10.8亿港元”的字样用红笔标得醒目。他指尖点在“控股所需资金5.2亿”的条款上:“沈行长,险棋才有利可图。青英水泥现在握了长江水泥10%股份,港灯占了15.2%董事会席位,再砸5亿,就能把这两家公司的控制权彻底攥在手里——到时候,华南的水泥供应、香港的电力运输,都归我管,汇丰的贷款,稳赚不赔。”
沈弼端起茶杯,却没喝,盯着林英的眼睛:“你要的不是普通商业贷款,是‘搭桥贷款’——用港灯的分红权做二次质押,还要汇丰帮你拆借伦敦的低息资金,这不符合银行规矩。”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林英从公文包拿出一份文件,推到沈弼面前——是蛇口香江中心的土地估值报告,蛇口管委会盖章确认“当前估值1.5亿港元,三年后预计翻5倍”。“沈行长看看这个,香江中心的土地做追加抵押,加上港灯每年1800万的固定分红,5亿贷款的风险,比你给怡合的地产贷款还低。”
贵宾室里静得只剩窗外的雨声。沈弼翻着估值报告,手指在“5倍增值”的字样上反复摩挲——他知道林英的眼光,从罗湖地块到港灯股权,这年轻人从没走错过一步。更重要的是,大陆改革开放刚起步,汇丰需要一个“懂大陆的香港商人”做桥梁,林英,就是最好的人选。
“搭桥贷款可以批。”沈弼放下报告,语气终于松了软,“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港灯的电力运输合同,优先给汇丰旗下的货运公司;第二,香江中心建成后,给汇丰留三层办公楼,租金按市价八折算。”
林英心里一松,这两个条件几乎等于没提。他伸出手,和沈弼握在一起:“成交。贷款什么时候能到账?”
“一周内。”沈弼端起茶杯,和他碰了碰,“林生,别让我失望——你要是能控股青英和港灯,汇丰以后的大陆业务,优先跟你合作。”
走出汇丰大厦时,雨已经停了。陈默撑着伞跑过来:“林生,成了?”
“成了。”林英接过伞,指尖还带着和沈弼握手时的凉意,“5亿搭桥贷款,一周内到账。你现在去办两件事:第一,让青英水泥的财务总监准备股权收购方案,目标是长江水泥剩下的15%流通股,必须在贷款到账前摸清股东底细;第二,让投资部盯着港灯的二级市场,只要有怡合抛股,不管价格,全接。”
“好嘞!”陈默掏出小本子记下来,又想起一件事,“对了林生,青霞小姐刚才来电,说香江影业的装修材料运到蛇口了,让你去看看有没有缺的。”
林英点点头。车开上弥敦道时,路边的报童喊着“李首富亏5000万抛九龙塘地块”的号外,不少行人围着买报。他看着窗外的人群,突然想起1976年那个雨夜,他攥着10万港币站在股市门口,连买份报纸都要犹豫——现在却能从汇丰贷出5亿,这三年的变化,像一场不敢醒的梦。
到蛇口时,已是中午。香江中心的工地正热火朝天,工人们扛着钢筋往楼上运,水泥罐车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发颤。林青霞穿着牛仔裤和帆布鞋,站在15楼的毛坯房里,手里拿着卷尺量尺寸,头发上沾了点灰尘,却一点不显得狼狈。
“你怎么来了?”林青霞看见他,眼睛一亮,快步走过来,“正好帮我看看,这个会议室的尺寸够不够——以后要在这里开电影发行会,至少能坐50个人。”
林英走过去,接过卷尺量了量:“够了。墙面粉成米白色,再装个投影仪,正好。”他顿了顿,把汇丰贷款的事说了一遍,“5亿贷款一周内到账,到时候就能控股青英水泥和港灯了。”
林青霞眼睛瞪得圆圆的:“5亿?这么多!”
“不多。”林英帮她拂掉头发上的灰尘,“青英水泥要控股,得再拿长江水泥15%的股份;港灯要彻底掌权,至少得握20%的流通股——5亿刚够。”
旁边的王主任笑着走过来:“林先生真是大手笔!我们蛇口还没人能从汇丰贷这么多钱呢!青霞小姐,你这办公室的落地窗明天就能装,保证视野好得很!”
林青霞点点头,拉着林英的手走到窗边:“你看,从这里能看见整个蛇口码头,以后拍电影的外景,直接在楼下就能取。等香江影业开业,我要把《烟雨江南》的首映礼放在这里,让全中国的人都知道,我们有自己的电影公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香江枭雄:从武行替身到世界首富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香江枭雄:从武行替身到世界首富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