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兰接过银耳羹,轻声道谢。李嫔坐在她身边,忽然小声说:“以前是我糊涂,总听别人说些闲话,对你有偏见,后来见你帮护理坊治好了我母亲的腿疼,又让我的陪读宫女去学堂识字,现在她都能帮我记账了,我才知道你是真心为大家好。之前刘贵人总说学堂是‘穷人家的玩意儿’,现在倒好,天天问小阿哥能不能去学堂旁听,说‘识几个字总比睁眼瞎好’。”
从长春宫出来,江兰提着食盒往学堂去,刚走到御书房附近的廊下,就听到一阵讨论声。一群官员围在廊柱旁,手里拿着几张图纸,其中一个穿绯色官袍的正是工部尚书张延龄 —— 去年他还在朝堂上弹劾江兰 “一个女子懂什么工程,不过是哗众取宠”,如今却主动迎了上来,手里的图纸是用厚实的桑皮纸画的,纸上有不少修改的痕迹,边缘都被手指磨得起了毛。
“江姑娘,正好碰到你,有个事想跟你商量。” 张延龄的语气带着几分客气,他指着图纸上的粮库设计,“之前年家的粮库总漏水,存的粮食都发霉了,现在要修新的,我想按你之前说的‘斜坡屋顶’来建,你看这个设计行不行?” 江兰接过图纸,指尖抚过 “斜坡屋顶” 的标注,看到张延龄在旁边写了个 “10 度” 的字样,她指着那个数字说:“张大人,斜坡屋顶的角度最好是 15 度,10 度的话雨水流得慢,容易积在屋顶;另外,屋顶要加一层用江南桐油浸过的油布,油布能防水,还耐用三年;粮库周围要挖一条宽一尺、深半尺的排水沟,下雨天雨水能顺着沟流走,不会淹到粮库的地基。”
她顿了顿,又指着图纸上的窗户:“窗户要开在离地面三尺高的地方,既能通风,又能防止老鼠爬进去,窗户上要装铁栅栏,栅栏的间距别超过三寸,免得麻雀进去啄粮食。兰馨银行下个月会拨五千两银子给工部,专门用来修粮库,要是银子不够,您再跟我说。” 张延龄拿着笔在图纸上改着,脸上带着几分歉意:“之前是我固执,总觉得女子不懂工程,现在看你提的这些法子,都实在管用,粮库要是修好了,百姓存粮也放心,是我之前糊涂,得多谢你不计较。”
旁边的大学士马齐笑着插话:“兰丫头,你就别跟他计较了,现在朝堂上谁还敢反对新政?昨天户部奏报,今年的关税比去年多了三成,都是广州通商的功劳,之前总说‘通商是崇洋媚外’的王御史,昨天还主动说要加派两个官员去海关帮忙;兵部也奏报,伊犁军营的士兵吃了新种的玉米,体力都好了不少,训练时也没人喊累了 —— 这些实绩摆着,谁还能说三道四?” 江兰看着官员们围着图纸讨论的热闹场景,想起去年第一次在朝堂上提出 “通商要设海关” 时的情景:御史们联名递奏折,说 “女子干政,不合祖制”“通商会让外夷看不起大清”,她没辩解,只是默默让广州分铺把通商的关税账本整理出来,摆在御案上;推农种推广时,有人说 “玉米是外邦作物,种了会坏了大清的地气”,她也没反驳,只是带着玉米种去密云灾区,让农户们种了一季,看着亩产千斤的玉米,反对的声音自然就小了。如今朝堂的安宁,不是别人施舍的,是她用一次次的隐忍和实打实的实绩换来的。
赶到南城平民学堂时,巳时刚过。学堂门口已经挤满了百姓和孩子,孩子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打补丁的,有洗得发白的,但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家长给的小礼物 —— 有的是一个苹果,有的是一块糖,还有的是一根削好的木棍,说是 “给江姑娘的”。周先生穿着一身青布长衫,带着几个学生站在门口迎接,学生们手里举着用红纸写的 “欢迎江姑娘” 的牌子,红纸有些皱,是孩子们自己剪的。见江兰来,孩子们立刻围上来,齐声喊:“江姑娘好!” 声音清脆得像冬日里的阳光。
人群里有个叫狗蛋的孩子,穿着一件打了好几块补丁的棉袄,袖口磨得露出了棉絮,他手里攥着一块皱巴巴的粗布手帕,里面包着两颗干硬的红枣。他走到江兰面前,小声说:“江姑娘,这是俺娘让俺给你的,俺娘说你让俺能读书,俺们谢谢你。” 江兰蹲下来,接过红枣,笑着说 “谢谢狗蛋”,又从食盒里拿了一块枣泥糕递给她:“这个给你,甜的。” 狗蛋接过枣泥糕,咬了一口,糖霜沾在嘴角,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小声问:“江姑娘,俺读完书,能去兰馨银行当账房吗?俺娘说当账房能识字,还能赚银子。”
“能啊,” 江兰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你好好读书,学会算术,将来不仅能当账房,还能帮更多人。” 江老实和江王氏也来了,江老实手里拿着几个竹筐,是他前几天连夜编的,用来给孩子们装书本;江王氏手里拿着一摞布书包,是用李婶送的棉布做的,每个书包上都绣着 “学堂” 两个字,针脚有些歪,却是她一针一线缝的。“兰丫头,你看这筐子结实不?” 江老实拿起一个竹筐递给她,“给孩子们装书本,不怕摔。” 江王氏则在给孩子们发书包,笑着说 “拿着这个装书,别把书弄脏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