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年二月,京城的春风刚吹绿了护城河边的柳枝,瑞祥号的客堂里却飘着一股焦糊味。江兰刚从包衣工坊巡查回来,就看见一位穿青绸袍的客人正对着杯底的茶叶皱眉,旁边的侍女小声解释:“先生,这是刚买的雨前茶,许是水温太高,才泡焦了。”
客人叹了口气,把茶杯推到一边:“可惜了这好茶,我在家泡了三次,不是太淡就是太焦,竟没一次泡出店家说的‘清香回甘’。” 说着,他瞥见江兰,起身拱手:“江姑娘,你家的皂和香膏都好,可这茶叶,实在难泡得很。京城的茶叶店都一个样,要么茶叶粗得带梗,要么没个泡法说明,想喝杯好茶,难啊!”
这话让江兰心里一动。自新品发布会后,瑞祥号顺带卖过些从江南采买的散茶,销量不算差,可总有人抱怨 “不会泡”“茶叶糙”。她想起穿越前在爷爷家喝的茶 —— 爷爷是老茶客,讲究水温、投茶量、冲泡时间,还会用精致的茶罐储存,让茶叶保持新鲜。而现在的京城,茶农们种出好茶却因加工粗糙、销路不畅烂在手里,贵族们买了好茶却因不懂冲泡浪费,百姓更是只能喝带梗的粗茶,这中间的空白,正好是兰馨可以填补的。
“先生说得是。” 江兰笑着递上一杯刚泡好的薄荷茶,“若是有简单的泡茶法子,再配上好茶叶,先生定能喝到满意的茶。您放心,过些日子,兰馨会推出自己的茶叶,保证又好泡又好喝。”
客人眼睛一亮:“那我可等着!要是真如江姑娘所说,我定多买些。”
送走客人,江兰立刻召集王瑞、苏文清和春桃。王瑞刚算完上月的账,闻言皱起眉:“江姑娘,做茶叶可不是小事 —— 得找好产地、学加工工艺,还得懂储存,咱们以前没做过,会不会太冒险?”
“风险有,但机会更大。” 江兰拿出纸笔,画出大致计划,“第一步,找茶农合作 —— 江南的武夷山、浙江的龙井村都是产好茶的地方,我亲自去考察,选优质茶叶,帮茶农解决加工和销路问题;第二步,改良工艺 —— 用现代的杀青、揉捻、烘干技术,让茶叶更耐泡、口感更好;第三步,做好包装和说明 —— 用密封性好的竹盒或瓷罐装茶,附上简单的泡茶说明,比如水温多少、放多少茶、泡多久,让人人都能泡出好茶。”
苏文清立刻点头:“江南的茶商吴掌柜我认识,他在武夷山有熟人,能帮咱们联系茶农。我这就写信给他,让他先帮忙探探情况。”
江兰还想让家人也参与进来 —— 江老实懂农活,能帮着选茶叶;江王氏会绣花,能设计包装花纹;丫蛋年纪小,正好能试喝茶叶,看口感好不好。跟江王氏一说,她当即答应:“俺们以前在通州也种过茶树,知道什么样的茶叶嫩。俺还能跟张婶她们一起绣茶盒上的花纹,保证好看。”
三月初,江兰带着春桃、两个镖师,坐上兰馨物流的马车,往福建武夷山去。马车走的是之前运丝绸的路线,赵强特意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车夫,还在沿途的中转站备好了新鲜草料,确保一路顺畅。走了十几天,终于到了武夷山脚下的李家村,吴掌柜早已在村口等候,身边跟着个皮肤黝黑、穿着粗布褂子的汉子,是村里的茶农老李。
“江姑娘,李大哥是村里种茶最好的,可今年的雨前茶收了,却没人来收,都快烂在晒场上了。” 吴掌柜叹了口气。
江兰跟着老李去晒场,只见晒场上堆着不少茶叶,有的已经发潮,有的带着粗梗。老李搓着手,满脸愁容:“江姑娘,俺们种茶全靠老法子,杀青时火候掌握不好,茶叶要么焦要么涩,收茶的商人压价压得厉害,今年要是再卖不出去,俺们就得卖地了。”
江兰拿起一把茶叶,指尖捻过嫩芽,确实是好料子,只是杀青时温度太高,部分茶叶已经焦边。她想起穿越前看过的茶叶加工视频,杀青时温度要控制在一百一十度左右,揉捻要轻,烘干要用竹匾慢烘,这样才能保住茶叶的清香。
“李大哥,你的茶叶是好料,就是加工得不好。” 江兰蹲下来,教老李怎么辨别茶叶的嫩度,“你看,这芽头带毫的是最好的,杀青时用竹锅,火候别太急,我教你个法子 —— 用手摸锅壁,不烫手却觉得烫脸,就是正好的温度。”
老李半信半疑地试了试,按江兰说的火候杀青,揉捻时也放轻了力道,烘干时用竹匾铺在通风处,两天后,烘好的茶叶果然翠绿鲜嫩,闻着有股淡淡的兰花香。老李激动得直拍手:“江姑娘,您这法子太管用了!这茶叶比俺以前做的好太多了!”
江兰趁机提出合作:“李大哥,我包销你们村的茶叶,按市价加两成收,条件是你们按我教的工艺加工,而且只能卖给兰馨。另外,我还会在村里建个小型加工坊,帮你们统一加工,再用兰馨的物流运出去,保证你们的茶叶不会烂在手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