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九年八月,京城的暑气还未全消,江兰带着丫蛋去南城的菜市场买菜时,却被一阵孩子的哭声绊住了脚步。巷口的豆腐摊前,卖豆腐的王大娘正急得直跺脚,她六岁的儿子小石头正攥着黑乎乎的小手哭,手背红肿得厉害,还起了几个小疹子。
“这孩子,非要用巷尾张二卖的‘粗皂’洗手,说能洗干净,结果洗成这样!” 王大娘心疼地给孩子抹着草药膏,声音里满是无奈,“以前用皂角,洗得慢还洗不干净,想着买块皂能方便些,哪成想这便宜皂竟是用碱面混着废油做的,害人啊!”
江兰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小石头的手背 —— 皮肤又红又烫,明显是劣质皂里的强碱刺激导致的过敏。她从随身荷包里拿出一块兰馨皂(中高端款,售价十文),递给水桶:“王大娘,您用这个给孩子洗洗手,这皂温和,不刺激。”
王大娘半信半疑地接过来,沾了水给小石头洗手。兰馨皂的薰衣草香气飘散开,小石头的哭声渐渐停了,洗完手后,手背的红肿似乎都消了些。“这皂真好!” 王大娘看着孩子干净的小手,又看了看皂上精致的 “兰馨” 二字,眼神却暗了下去,“就是太贵了,俺们这种卖豆腐的,十文一块皂,够买两斤米了,哪舍得用啊。”
这话像根细针,扎在江兰心上。她想起这些年 “兰馨” 的产品 —— 湖州丝绸丝巾(一百文)、珍珠皂(十文)、布偶(三十文),虽在中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可对普通百姓来说,仍是 “望尘莫及”。就像王大娘这样的家庭,每月收入不过两百文,要养孩子、买米粮,哪有闲钱买十文一块的皂?可他们又确实需要干净、安全的日用品,只能被迫买张二那种劣质货,既伤身体,又花冤枉钱。
“丫蛋,你看小石头多可怜,要是咱们能做些便宜又好用的皂,王大娘他们就能用上了。” 江兰摸了摸妹妹的头,心里已有了主意 —— 推出平价系列产品,不用贵原料,简化工艺,把价格压到百姓能接受的范围,让 “兰馨” 不再只是贵族的专属,而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当天下午,江兰就召集王瑞、江王氏、周师傅(木匠)、刘工匠(皂坊师傅)在瑞祥号后院开会。她把菜市场的见闻一说,又提出想法:“咱们做两款平价产品 —— 平价皂和粗布手帕。平价皂不用牛羊油,用菜籽油混合皂角(成本低),简化脱模工艺,不刻复杂花纹,定价五文一块;粗布手帕用本地产的粗棉布(比细棉布便宜三成),不刺绣,只简单锁边,定价两文一条。这样百姓买得起,咱们也能薄利多销,扩大市场。”
刘工匠先皱了眉:“江姑娘,菜籽油做皂容易软,皂角的味道也重,百姓会不会不喜欢?”
“味道可以加些薄荷汁,既清爽,又能掩盖皂角味。” 江兰早有准备,“至于软的问题,咱们多晒两天,让皂体变硬,能用得更久。而且菜籽油是咱们通州自己种的,成本低,还能帮着农民增收,一举两得。”
江王氏也点头:“粗布手帕俺们能做!包衣工坊里有不少姐妹以前就织过粗布,工艺简单,一天能做几十条。粗棉布在南城布庄就能买到,一尺才两文,一条手帕用一尺布,加上线和工钱,成本不到一文五,卖两文,有得赚。”
王瑞算了笔账:“平价皂成本两文(菜籽油 + 皂角 + 薄荷汁),卖五文,一块赚三文;粗布手帕成本一文五,卖两文,一条赚五厘。要是每月能卖一万块皂、两万条手帕,就能赚三万 + 一千 = 三万一千文(约三十二两),虽不如高端产品利润高,但量大,总利润也不少。而且能带动菜籽油和粗棉布的采购,帮着农民和布商,还能树立好口碑。”
“就这么定!” 江兰拍板,“刘工匠负责调平价皂的配方,江王氏带着工坊姐妹做粗布手帕,王瑞负责联系菜籽油和粗棉布供应商,周师傅帮忙做简易的皂模(不用雕花,只刻‘兰馨’二字),咱们半个月内出样品。”
接下来的十天,瑞祥号和包衣工坊都忙得热火朝天。刘工匠在皂坊里反复调试配方 —— 第一次用纯菜籽油做皂,软得像泥,晒了三天还是不成形;第二次加了三成皂角粉,硬度够了,可味道太冲;第三次按江兰的建议,加了薄荷汁和少量盐(增加硬度),终于做出了满意的样品:皂体呈淡绿色(薄荷汁的颜色),带着淡淡的薄荷香,硬度适中,泡在水里也不容易化,一块能用一个月。
江兰拿着样品去菜市场找王大娘,王大娘用它洗了块沾了油污的布,一搓就起了泡沫,油污很快就掉了,高兴得直拍手:“这皂比张二的好太多了!还这么香,五文一块真划算,俺以后就买这个!”
粗布手帕的制作也很顺利。江王氏带着张婶、李婶等三十个妇女,在工坊里裁布、锁边。粗棉布虽不如细棉布柔软,却更耐用,适合百姓日常用。妇女们还按江兰的建议,在手帕的一角缝了个小小的 “兰” 字(简化版 logo),既好认,又显得规整。丫蛋也来帮忙,跟着大嫂学锁边,虽然缝得歪歪扭扭,却做得格外认真:“俺要多做些,送给小石头他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