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兰接过记录册,仔细翻看 —— 每位主子的脉象、药方都记得详细,只是少了 “护理细节”:有的主子晨起爱喝凉茶,有的睡前爱用暖炉(屋里太干燥),有的嫌药苦偷偷减药量。她指着记录册上的空白处:“张院判,咳喘调理不光靠药方,还得看日常护理。比如太后之前夜里喘,是因为暖炉烧得太旺,屋里湿度不够;后来奴婢让宫人在炉上放个水盆,再配合‘紫苏薄荷蒸汽吸入’,就好多了。”
周院判眼睛一亮:“姑娘是说,湿度也会影响咳喘?”
“正是。” 江兰点头,让江丫蛋拿来 “湿度测试纸”(用桑皮纸浸过盐水制成,湿度低则纸发脆,湿度高则纸变软),“太医院可以给各宫送这个,让宫人每日测湿度,保持屋里‘纸不脆、不潮’的状态;再教主子们‘晨起慢走一刻钟’—— 冬季天冷,主子们不爱动,肺里的浊气排不出去,也会加重咳喘。”
王太医听得认真,忍不住插话:“那药量呢?主子们嫌药苦减药,咱们也没法子。”
“奴婢有个法子。” 江兰笑着拿出一小罐 “甘草糖”,“这是用甘草汁熬的软糖,吃药前含一块,能压苦味;要是还嫌苦,就把药汁熬成膏,拌在蜂蜜里,做成‘咳喘膏’,每日吃一勺,比汤药方便,主子们也愿意吃。”
张院判拿起甘草糖尝了尝,甘甜中带着淡淡的药香,当即点头:“好法子!咱们太医院的药房,明日就开始做‘咳喘膏’,再配上姑娘的护理法子,定能缓解主子们的咳喘。”
这次会商格外顺利,从 “老年咳喘调理” 聊到 “小儿积食护理”,再到 “工匠外伤的中西医结合”,太医院的医官们不再端着架子,遇到不懂的就问,江兰也知无不言,把护理坊的实操经验倾囊相授。
聊到 “军队医护” 时,周院判提起西北郎中的困惑:“姑娘,随军郎中说,士兵们在沙漠里找不到干净水,没法给伤口消毒,怎么办?”
江兰想了想,拿出研究室刚试验的 “烈酒棉球”:“用小瓷瓶装烈酒,里面塞棉花,密封好,士兵随身带 —— 消毒时用棉花蘸酒擦伤口,比找水方便。太医院要是能多制些这个,送到西北,能减少不少感染。”
王太医看着 “烈酒棉球”,又想起之前自己对江兰的偏见,愧疚地说:“江兰姑娘,之前老臣对您多有不敬,还请姑娘海涵。往后太医院有什么能帮上护理坊的,姑娘尽管开口。”
江兰笑着摆手:“王太医言重了。咱们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以前的事,不必再提。要是太医院不介意,奴婢倒想请各位大人,每月来护理坊给学员们讲一次‘中医辨证’—— 学员们懂实操,却不懂脉象,有各位大人指点,他们能帮更多人。”
“这有何难!” 张院判当即应下,“咱们太医院每月派两位医官来授课,从‘风寒咳与风热咳的鉴别’开始,保证教到学员们会为止。”
合作的消息很快传到养心殿,胤禛听了苏培盛的汇报,笑得眉眼舒展:“朕就知道,江兰能让太医院放下架子。他们一个懂医理,一个懂实操,合作起来,既能提升太医院的惠民能力,又能让护理坊的法子更规范,这才是新政该有的样子。”
几日后,太医院果然派了刘医官来护理坊授课。刘医官没讲晦涩的医书,而是拿着新鲜的草药,教学员们 “看叶辨药性”:“你们看,紫苏叶两面都是绿的,是温性,治风寒咳;薄荷叶一面绿一面紫,是凉性,治风热咳 —— 记不住脉象,记叶子也能辨症。”
学员们听得入迷,玲儿还拿出之前的 “小儿护理记录”,请教刘医官:“刘大人,有个孩子总在夜里发烧,白天又好好的,这是怎么回事?”
刘医官接过记录册,仔细看了看:“这是‘阴虚发热’,得用‘百合银耳汤’调理,你们教家长煮的时候,记得少放糖,免得孩子积食。”
江兰站在窗外,看着屋里学员们围着刘医官提问的场景,心里满是暖意。春桃递来刚收到的太医院文书,上面写着 “太医院愿与护理坊共建‘惠民诊疗点’,每月初一、十五在南城联合坐诊”,字迹工整,透着股真诚的合作意。
“姑娘,太医院这次是真的转变了。” 春桃笑着说,“之前他们连药房的草药都不愿给咱们多拿,现在主动要共建诊疗点,还帮咱们修订《护理手册》的中医部分。”
江兰点头,目光落在研究室墙上新贴的 “合作计划” 上 —— 上面写着 “一月:共研老年咳喘方案;二月:编写小儿护理中西医手册;三月:培训各州县郎中”,每一条都清晰明了。
腊月十五那天,太医院和护理坊的首个 “惠民诊疗点” 在南城开诊。张院判带着三位医官坐诊,江兰则派了玲儿、小莲等六位学员帮忙 —— 医官们诊脉开方,学员们教百姓护理法子,有的教 “老人怎么熬咳喘膏”,有的教 “小儿积食怎么揉肚子”,还有的帮着给外伤百姓包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