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张老栓竟能拄着拐杖自己来了,腿上的肿胀消了大半,伤口也结了痂。“姑娘!太谢谢你们了!” 他从怀里掏出两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塞给江兰,“俺儿子说,这红薯是俺们自己种的,您尝尝!” 这是护理所收到的第一份 “报酬”。江兰接过红薯,热意透过粗布传到手心,心里满是踏实 —— 这比宫里的赏赐更让她开心。
张老栓的事很快在码头传开,第二周,护理所就热闹起来:有工匠砸伤了手,来找小莲包扎;有大妈抱着发烧的孙子,来问 “怎么擦身”;还有老奶奶咳嗽得厉害,婉儿教她用陶罐煮紫苏水吸入。可麻烦也随之而来,斜对面的 “仁心堂” 药铺王掌柜,见护理所抢了生意,竟让伙计在门口散布谣言:“那护理所的宫女不懂医,瞎治会死人!” 有几个百姓被说动,走到护理所门口又退了回去。
江兰没去争执,反而主动找王掌柜:“王掌柜,咱明人不说暗话,您怕咱抢生意,可咱护理所只处理小伤小病,真要是重病,咱还得推荐到您这儿来。比如有人咳嗽得厉害,咱教他蒸汽吸入缓解,再让他来您这儿抓药,您看怎么样?” 王掌柜愣了愣,没想到江兰会这么说。次日,就有个咳嗽的百姓来护理所,婉儿教他用陶罐蒸汽法后,笑着说:“大爷,您这咳嗽得抓药,斜对面仁心堂的药管用,您去了提咱护理所,王掌柜说不定还能给您便宜点。” 百姓半信半疑去了仁心堂,王掌柜果然给打了八折。这事传开后,仁心堂不仅不排挤护理所,反而成了 “合作伙伴”,王掌柜还特意送来两箱药材:“江姑娘,之前是俺不对,这些药材您拿着用,往后咱互相照应。”
更棘手的是地痞骚扰。有个叫 “李三” 的地痞,带着两个小弟来护理所 “收保护费”:“这地界是咱罩着的,每月交十两,不然就砸了你的铺子!” 婉儿吓得脸色发白,江兰却很镇定,从怀里掏出胤禛给的 “内务府令牌”:“李三爷,咱这护理所是皇上支持的,您要是砸了,怕是不好交代吧?” 李三看到令牌上的龙纹,吓得腿都软了,连忙带着小弟溜走,再也不敢来。
解决了外部麻烦,内部的 “认知偏差” 更需耐心。有个大妈坚信 “发烧要捂汗”,抱着发烧的孙女来护理所,非要江兰 “给娃裹被子”。江兰没硬辩,而是让大妈摸孙女的脖子:“婶子,您看娃的脖子都出汗了,再裹被子,娃会喘不上气的。咱先擦身,要是没效果,再裹被子也不迟。” 大妈半信半疑同意了。半个时辰后,孙女的烧退了不少,大妈才松了口气:“姑娘,俺以前总听老辈说‘捂汗好’,没想到还有这法子。” 江兰笑着递上一张手绘的 “发烧护理图”:“婶子,这图您拿着,上面写着怎么擦身、怎么喂水,往后娃再发烧,您就照着做。”
护理所开业一个月时,已成了南城的 “平民救星”。每天清晨,铺子里就排起长队,有送鸡蛋的,有送蔬菜的,还有个木匠特意做了张新长凳:“姑娘,您这凳子太旧了,俺给您做张新的,坐着舒服。” 最让江兰感动的是张大妈的故事,张大妈的孙子得了积食,吃不下饭,瘦得只剩皮包骨,找了好几个游医都没好。听人说护理所的法子管用,她抱着孙子来,小莲教她 “山楂麦芽水”:“大妈,您把山楂、麦芽各抓一把,煮水给娃喝,每次一勺,一天三次。” 张大妈按法子煮了三天,孙子果然能吃饭了,还能跑着玩。她特意做了双布鞋,送给江兰:“姑娘,俺没啥好东西,这鞋是俺连夜做的,您别嫌弃。” 江兰接过布鞋,鞋面上绣着简单的兰花纹,针脚细密,心里满是暖意。
还有个叫李大叔的哮喘患者,冬天总喘得下不了床。婉儿教他用陶罐煮薄荷水吸入,再配合清淡饮食,半个月后竟能下地干活了。他特意写了张 “救命护理所” 的红纸条,贴在护理所门口,路过的百姓都能看到。口碑渐渐传到京城其他区域,甚至有西城的百姓特意赶来。有次,一个官员家的管家来请江兰 “给老夫人看哮喘”,江兰却婉拒了:“管家,咱这护理所是给平民开的,老夫人要是需要,您可以去宫廷护理坊请讲师,那里的法子更全。” 管家没想到会被拒绝,却更敬佩江兰:“江姑娘真是为民着想,俺这就去护理坊。”
正月十五那天,胤禛带着张廷玉微服视察护理所。刚到门口,就看到百姓排着队,有说有笑,铺子里传来婉儿的声音:“大爷,您这腿还得再固定几天,别着急下地。”“皇上,您看这热闹劲儿,比太医院还红火。” 张廷玉笑着说。胤禛点点头,走进铺子,看到江兰正给一个小孩擦身,动作轻柔,旁边的大妈满脸感激。江兰看到胤禛,连忙行礼,百姓这才知道是皇上驾到,都吓得跪了下来。胤禛连忙扶起他们:“都起来吧!江兰办的这护理所,是为咱平民好,朕来看看,不用拘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