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结业论文显锋芒 暗流涌动妒才贤
省委党校的学习时光如白驹过隙,悄然滑向终点。最后的结业论文,如同悬在所有学员心头的一块巨石,其分量远超普通的课业,更像是一场无声的终极答辩,关乎着每个人在上级眼中的最终评价,甚至隐隐影响着未来的去向。
林昊宇对这篇论文的重视程度,远超他人。他婉拒了几个相对稳妥、易于出彩的宏观选题,而是在某个深夜,经过与沈奕辰一番长谈后,毅然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甚至有些冒险的方向——《新形势下经济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基于江海省云海县的实践与思考》。
选题报上去,立刻在学员中引起了窃窃私语。经济与纪检,在许多人固有的认知里,如同油门与刹车,天然带着某种张力与对立。“深度融合”?这个概念太过新颖,也太过敏感,稍有不慎,便可能被解读为模糊职能边界,或者理想化的空谈。
论文开题讨论会上,指导老师,一位以严谨甚至有些古板着称的老教授,推着老花镜,眉头拧成了疙瘩:“昊宇同学,你这个题目……志向很远大。但是不是有点……过于超前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点在哪里?很容易写得空洞,或者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啊。”话语间充满了担忧。
林昊宇站起身,语气恭敬却坚定:“老师,我认为这不是超前,而是现实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云海的工作实践告诉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规范高效的权力运行,而事后救火式的监督成本太高,效果也有限。我的支撑点,就是云海正在运行的‘线上追踪系统’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我愿意尝试,哪怕不成熟,也算抛砖引玉。”
他的自信和基于实践的依据,最终说服了指导老师。高宏坐在不远处,闻言嘴角几不可查地撇了一下,低声对旁边的人嘀咕:“哗众取宠。”
接下来的日子,林昊宇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状态。党校图书馆那间最僻静的阅览室角落成了他的固定据点,桌面上堆满了从各处搜集来的资料: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外省市探索“智慧监督”的零星报道、经济学中关于制度成本与交易费用的经典文献,以及云海“线上追踪系统”后台导出的、经过脱敏处理的海量运行日志和数据图表。
沈奕辰成了他最重要的“论敌”和灵感来源。两人常常在宿舍里争得面红耳赤。 “你这个‘监督前置’的观点,理论上成立,但如何界定‘前置’的边界?介入过早是否会影响经济决策的效率?”沈奕辰一针见血。 “所以需要依靠技术手段设定风险阈值,而不是凭个人判断。比如,系统监测到超大额资金支付未按流程进行会签,自动预警,这只是提示风险,是否暂停支付仍需主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决策,但系统留下了决策记录,这就实现了监督的‘无形嵌入’而非‘粗暴干预’。”林昊宇指着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数据流图解释。 “那纪检干部的素质呢?让他们去懂金融、懂项目招投标,现实吗?”沈奕辰再问。 “所以我说要专业化培养,甚至可以从经济部门选拔优秀干部交流到纪检系统。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是方向。”林昊宇目光坚定。
这些深夜的思维碰撞,极大地完善了林昊宇的论文逻辑,也让沈奕辰对这位室友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佩服不已。
高宏则选择了另一个极端稳妥的题目,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研究”,大量引用省里的现行政策和文件表述,四平八稳,绝无出错之虞。他看到林昊宇终日埋首于晦涩的数据和理论中,时常故作关心地“劝慰”:“昊宇啊,别太拼了,论文嘛,过得去就行。咱们重要的是人际关系,是领导印象,你那题目,写得再好,领导看不懂,或者觉得你瞎琢磨,不是适得其反吗?”
林昊宇只是笑笑,并不多言。道不同,不相为谋。
答辩日终于到来。小礼堂内气氛庄重,学员们都穿着正装,神情紧张。评委席上,除了党校的学术权威,赫然坐着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和省纪委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这让答辩的份量陡然加重。
轮到林昊宇时,他深吸一口气,稳步上台。他今天穿了一套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白衬衫熨帖挺括,虽未打领带,却更显出一种专注与自信。他打开精心准备的PPT,屏幕亮起,没有繁复的动画,只有清晰的图表和凝练的观点。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我今天汇报的核心,是想探讨一个可能有些尖锐的问题:当我们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时,纪检监察工作这个‘保障’角色,能否以及如何从幕后更走向前台,从事后追责更多转向事前事中防控,从而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而不仅仅是‘消防队’?”
开篇之问,就直接抓住了所有评委的注意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虎啸云海之红途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虎啸云海之红途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