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微服深潜探真章 智计交锋显锋芒
省委办公厅派出的调研组,如同三滴汇入溪流的水,悄无声息地抵达了云海县。他们没有通过市委办对接,更没有惊动县委县政府庞大的接待体系,仅以“省政策研究室区域经济课题组”的身份,在开发区边缘一家设施简单却干净整洁的宾馆住了下来。
带队的谭处长,年纪四十出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总是一身半新不旧的夹克衫,说话不急不缓,脸上常带着学者式的温和与好奇,但那双隐藏在镜片后的眼睛,却像精密仪器般,冷静地扫描、记录、分析着所见的一切。另外两位成员,一位是精于数据分析的年轻干部,另一位则是经验丰富、善于引导话题的调研老手。
他们的行程安排得密不透风。第一天,他们便径直去了开发区管委会。没有预约,没有身份通报,只说是来做学术调研的大学生课题指导老师。接待他们的办公室副主任起初有些不耐烦,但很快被谭处长几个极其内行、直指核心的问题所吸引,不知不觉间打开了话匣子。
“您提到的这个‘线上追踪系统’,我们对它的实际运行效能很感兴趣。”谭处长捧着一次性茶杯,语气像是纯粹的好奇,“比如,一个重点招商项目从签约到土地平整,通常涉及的审批环节有十几二十个,这个系统真能确保每个环节都透明可视、限时办结吗?有没有可能……嗯,某些环节出于特殊原因,在系统外进行了‘特事特办’?”
副主任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仿佛找到了知音:“领导……哦不,老师您这话问到点子上了!以前啊,确实存在您说的那种情况,领导一个电话,流程就可能绕道走。但林书记……哦,就是之前的林昊宇书记,力主推行这个系统后,情况彻底变了!”他熟练地打开电脑后台,调出操作日志,“您看,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谁受理、谁审核、谁批准、耗时多久,全程留痕,超时自动预警,直接推送分管县领导甚至林书记本人。想绕开?除非您能不用电就把机器跑起来!就说华鼎项目吧,那么大的投资,所有流程一样没少,但就是在系统监控下,硬生生比常规时限缩短了百分之四十!这叫啥?这叫阳光下效率!”
谭处长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旁边的年轻干部飞快地记录着,而那位老手则看似随意地插话:“效率这么高,压力肯定也大吧?下面的经办人员会不会有怨气?比如,为了赶时限,一些程序的严谨性会不会打折扣?”
副主任愣了一下,随即摇头:“怨气一开始肯定有,习惯了就好。至于程序,系统只卡时限和要件,不符合要件的申请根本进入不了下一个环节,反而倒逼着大家前期准备更充分、更规范了。说实话,现在让大家回到老路子,估计都没人愿意了。”
调研组的第一次接触,就获得了极为正面的一手信息。随后几天,他们又如法炮制,走访了多家企业。在一家由林昊宇亲自引进的高端制造企业,总经理对云海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别的地方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在云海,尤其是林书记主政那时候,是‘门好进、脸好看、事办得快’!有什么困难,只要不违反原则,政府是真的想办法帮你解决。就说我们厂房扩建那事儿,开发区专门成立了个协调小组,帮我们跑手续,跟市里省里对接,那效率,没得说!”
但调研组并非只听赞美。他们特意选择了几家规模较小、可能与海龙建材同期入驻的企业,询问早期土地出让的情况。得到的反馈则比较复杂。有人表示当时价格确实比较优惠,但程序都是走的正规渠道;也有人含糊其辞,说“那时候的事情比较复杂,有些领导胆子大,也敢拍板”。
带着这些纷杂的信息,调研组的目光转向了县纪委正在进行的审计。他们并没有直接接触葛洪国,而是“偶遇”了审计组里一位来自县审计局的业务骨干。在一家小餐馆的晚饭桌上,几杯啤酒下肚,这位骨干的话多了起来。
“谭教授,不瞒您说,这审计……唉!”他叹了口气,“初衷是好的,梳理历史问题,完善制度。但搞到现在,感觉有点变味了。天天翻十几年前的旧账,很多经办人都调离、退休了,凭证也不全,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就为查清当时某块地为什么少了块钱一平米?这查得清吗?就算查清了,又能怎样?现在开发区新项目推进都受影响,我们审计局自己本职的工作都快耽搁了。”
他压低了声音:“而且,我感觉上面……好像就不是想搞清楚问题,而是就想找出点问题来。”他指了指天花板,没再往下说,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为期一周的调研结束,谭处长三人带着十几本密密麻麻的笔记和大量录音、照片资料,悄然离开。一份数万字的调研报告开始秘密撰写。这份报告极其客观,它既详细记录了“云海模式”带来的高效与活力,大量引用了企业、基层干部充满真情实感的正面评价;也如实反映了早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程序简化问题和当前审计带来的困扰;最后,报告并未给出简单结论,而是提出了几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何历史、辩证地看待改革探索期的决策?审计监督的边界在哪里,如何避免“监督”成为“发展的阻力”?“云海经验”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在一定条件下复制推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虎啸云海之红途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虎啸云海之红途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