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之后,一座银灰色外墙、线条简洁的现代化建筑,在东源村码头旁拔地而起。
与旁边那座略显斑驳的旧冷库相比,它如同一位器宇轩昂的新生代,静静地昭示着主人产业的升级与雄心。
这便是林凡投入重金打造的“东源冷链仓储中心”。
竣工当天,没有举行热闹的庆典,只有林凡带着核心团队成员进行了一次内部验收。
推开厚重的保温大门,一股洁净的冷气扑面而来。
内部空间被科学地划分为几个区域:宽敞的-25℃深冻库,用于长期储存高价值鱼获;精致的0-4℃冷藏库,存放短期周转的鲜活产品;以及最具特色的恒温暂养区——多个大小不一的水池循环着经过严格处理的洁净海水,模拟着海洋环境,未来这里将用于东星斑、军曹鱼等活鲜上市前的育肥和净化。
沿着墙边布置的,是崭新的真空包装机、贴标机和一条小型的洁净加工流水线。头顶,是复杂的制冷管道和全覆盖的温湿度监控探头,数据实时传输到中控室的屏幕上。
“太好了,凡哥!以后咱们的鱼捞上来,直接在这里暂养,等到市场价格最好的时候再出手,还能保证最佳活力!”阿明抚摸着光滑的不锈钢池壁,满脸兴奋。他负责的海上作业队,终于不用再为渔获的即时销售而受制于天气和市场波动。
小玲则更关注数据和管理。
“智能系统可以记录每条鱼、每批货的入库时间、重量、暂养天数,甚至可以通过分析水质数据预测最佳上市窗口。我们的供应链管理,可以真正做到精细化、可追溯了。”
林凡环视着这个凝结了自己心血和巨额资金的新枢纽,心中涌起一股踏实感。
这不仅仅是扩大储存空间,更是将产业链的关键一环——产后处理与增值——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它意味着,他能更从容地应对市场,更有效地提升产品价值,也为未来承接更大规模的订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冷库的投入使用,立刻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批进入恒温暂养区的,是深海网箱中达到最佳规格的东星斑和军曹鱼。
经过数天的净化和适应,这些鱼褪去了长途运输的应激,体色更加鲜亮,活力十足。
当它们被专业的活水车运往省城沈老板指定的高端酒楼时,其品质获得了对方极高的评价,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同时,林凡也开始尝试对部分渔获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和真空包装,贴上精心设计的“东源金纹”品牌标签,通过赵老板的渠道,试探性地进入本省的高端超市和生鲜平台。虽然量不大,但标志着他的产品开始从原始的“统货”,向品牌化的“商品”转变。
产业的稳步升级,如同平静水面上行驶的巨轮,其带起的波浪,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更远的地方。
一天,林凡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来自之前博览会上有一面之缘的“启明资本”周启明的助理。
对方语气客气,但意图明确:周总对林凡的项目持续关注,欣闻其冷链中心落成,产业规模再上台阶,希望能安排一次非正式的拜访,深入了解,探讨潜在的合作可能。
资本的嗅觉果然灵敏。林凡心中警铃再次响起。
他客套地表示感谢和周总的关注,但以“新设施刚投入运行,内部尚在磨合调整,恐招待不周”为由,婉拒了即刻的拜访,只承诺待运营稳定后,再寻机会沟通。
他需要时间。时间让新设施运转流畅,时间让团队更加成熟,时间让他自己能更清晰地思考,在与资本的博弈中,究竟要守住什么,又能交换什么。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林凡谨慎应对资本示好的同时,另一股潜流开始涌动。
镇上开始流传一些关于林凡的风言风语。
有的说他那新冷库投资巨大,钱来得不明不白,暗示可能与某些灰色地带有关;有的则揣测他那“林氏一号”渔场肯定用了什么违禁的饲料或药剂,不然海产怎么可能长得又快又好;更有人私下议论,说林凡心高气傲,瞧不上本地乡亲,好东西都卖到外面去了……
这些流言蜚语,起初只是零星的议论,但很快就像霉菌一样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扩散开来。
它们看似无根无萍,却精准地打击着林凡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有本事、肯钻研、心眼实”的公众形象。
老村长听到这些议论,气得直敲拐杖,在村里大会上明确表态,坚决支持林凡,警告某些人不要红眼病发作,乱嚼舌根。
阿明和小玲也义愤填膺,想要去揪出散布谣言的人。
林凡却相对冷静。他制止了团队成员冲动的行为。
他清楚,这种手段,比起之前的水下窥探和商业竞争,更加阴险和难以防范。
它攻击的不是他的产业,而是他的根基——人心和声誉。
这绝非普通村民能策划出来的,背后必然有熟悉本地情况的黑手在推波助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