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们将这些“信息薪柴”,以与“残门”波动完全同步的频率,极其温和地、一点一点地,注入那个微小的印记之中。
这个过程如同在沙漠中滴灌,缓慢而考验耐心。
几天过去了,似乎毫无变化。
直到第七天的深夜,值班的研究员发出了惊呼。
“博士!快来看!‘残门’印记……它在吸收我们注入的信息!生长速度提升了0.7%!而且……陈玄的数据碎片,活性读数有微弱但持续的回升!”
李媛冲到屏幕前,心脏狂跳。她看到,那扇微缩的残门印记,仿佛被注入了活力,边缘的裂痕似乎有极其细微的弥合迹象,其结构的复杂度也在缓慢增加。而服务器中,那些数据碎片闪烁的频率和亮度,也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注入关于“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式后,一段相对连贯的、全新的意念,竟然从某个数据碎片中传递了出来,带着一种初生般的懵懂与好奇:
【……我是……?】
【……这些……知识……】
【……连接……在……哪里……?】
这不是陈玄完整的意识,更像是他核心认知在信息薪柴滋养下,重新萌发出的意识幼苗!
希望,如同暗夜中的萤火,再次微弱而坚定地亮起。
随着“意识幼苗”的出现和“残门”的缓慢修复,实验室的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们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种滋养,观察着幼苗的成长和残门的变化。
他们发现,这意识幼苗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极强,它开始主动整合那些注入的信息信柴,甚至开始尝试理解服务器中存储的其他知识。它的思维方式,既带有陈玄固有的理性与坚韧,又似乎多了一丝……属于“灰烬使者”的、超越个体的冷静与深邃。
而那扇“残门”,在吸收了足够多的、与陈玄因果相关的信息后,其内部开始不再仅仅是闪现历史镜像碎片。偶尔,会有一丝极其微弱、却带着明确指向性的牵引感,从门后传来。这牵引感的目标,似乎并非某个具体的人或物,而是……某种离散的、同源的‘存在’。
李媛推测,这或许是在呼唤那些与陈玄命运紧密相连、同样在终极崩解中可能并未完全湮灭的……其他意识残片?比如,阿房?比如,消散的张禳?甚至……是那枚融化的秦半两钱中可能封存的意念?
就在他们为这缓慢但积极的进展感到一丝振奋时,负责外部网络信息监控的成员,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博士,暗网和几个顶级物理学术论坛的加密板块,最近出现了少量关于‘骊山区域性时空异常’、‘历史数据蒸发’的讨论帖,发帖人IP经过多重伪装,但技术手段非常高明,不像是民间爱好者。而且……他们使用的部分理论模型,与我们内部正在构建的‘残门’模型,有……令人不安的相似性。”
李媛的心猛地一沉。
观测者零式?还是……其他同样观测到“实验场-Zero”消失的未知存在?
或者是……那个所谓的“回收程序”背后代表的机制,仍在运作,并开始注意到这个不该存在的“后门”?
喜欢考古学家在秦朝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考古学家在秦朝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