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诗的个人解读:
汉文帝在宣室殿咨询被放逐的大臣,他特别召见了贾谊,因为贾谊的政治才能实在是超群绝伦,无人能及。文帝与贾谊深夜长谈,甚至移动坐席靠近他,表现出对贾谊的极大兴趣和尊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帝询问的并不是治国安民的策略,而是关于鬼神的无稽之谈。
二、诗的个人见解: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全诗以汉代贾谊的遭遇为引子,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忽视与浪费,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贾生》的创作背景是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李商隐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他才华横溢,却屡遭排挤,怀才不遇,这种情感在《贾生》一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全诗情感基调深沉而复杂,既有对贾谊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也有对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批判与讽刺。同时,诗人还借贾谊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诗人以汉文帝在宣室求贤访逐臣的典故开篇,点明了贾谊的才华与地位。这里的“求贤”与“访逐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汉文帝表面上对人才的渴求,又暗示了贾谊被贬谪的遭遇。而“才调更无伦”则进一步强调了贾谊的才华出众,无人能及。
次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笔锋一转,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汉文帝的求贤转向了贾谊的遭遇。这里的“可怜”表达了诗人对贾谊遭遇的同情与惋惜,而“夜半虚前席”则形象地描绘了汉文帝与贾谊深夜交谈的场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汉文帝并没有询问治国安民之道,而是穷究鬼神之事,这既是对贾谊才华的浪费,也是对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的讽刺。
首先,诗人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将汉代贾谊的遭遇与晚唐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全诗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诗人通过对比与讽刺的手法,将汉文帝的求贤与昏庸、贾谊的才华与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和感染力。最后,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使全诗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又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
《贾生》不仅仅是一首描绘汉代贾谊遭遇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深刻含义和启示的佳作。它启示我们,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只有真正重视人才、善于任用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它也告诫我们,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和对人才的忽视与浪费,是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贾生》还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处境和命运。李商隐在诗中借贾谊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遭遇和命运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它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才能改变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现状。
喜欢每日一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每日一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