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关于“一片大好”的指点,像在我面前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开始以一种近乎痴迷的态度,研究起各类文件的“语气”。
政策研究室别的不多,就是文件多。红头文件、内部简报、调研报告、领导讲话稿……我像个小学徒,一头扎进了这个由特定词汇、句式和逻辑构成的文字世界。
我发现,“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程度完全不同;“研究处理”和“抓紧落实”更是天壤之别。一句“原则上同意”,背后可能藏着无数附加条件;而“有待商榷”几乎就等于全盘否定。
这天,我负责校对一份张主任亲自起草的、关于某市开发区土地闲置问题的调研报告初稿。报告措辞相当犀利,直接点了该市的名,用了“清理整顿不力”、“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字眼。
我校对得很仔细,自觉没问题,正准备送去文印室,王老师端着茶杯走了过来。
“小林,张主任那份报告校完了?”
“校完了,王老师,正准备送过去。”
“我看看。”王老师放下茶杯,拿起报告,目光扫过那些被我认为“没问题”的犀利措辞,眉头微微皱起。他拿起红笔,却没有直接修改,而是转头问我:“你觉得,这份报告是给谁看的?”
我一愣:“应该是……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吧?”
“具体点。”王老师追问,“最主要的阅读者,会是谁?”
我思索着:“分管经济、国土的省领导?或者,可能就是周副秘书长?”
“没错。”王老师点点头,笔尖点在“清理整顿不力”几个字上,“那么,你想想,用这样直接的、带有问责性质的词句,去评价一个地级市的工作,合适吗?”
我有些不解:“可是,报告里列举的数据和案例显示,他们确实做得不好啊?”
“问题存在,和如何表述问题,是两回事。”王老师耐心解释,“这份报告一旦送上去,被点名的市领导会看到,相关的省领导也会看到。用词过于尖锐,等于直接把矛盾摆上了台面,让上级领导难做,也让我们政策研究室处在风口浪尖。我们是参谋助手,不是钦差大臣,更不是审判官。”
他顿了顿,提笔在“清理整顿不力”旁边写下“工作推进仍需加强”,在“浪费严重”旁边写下“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你看,意思表达了,但语气缓和了,留下了余地。既指出了问题,又给了对方台阶,便于上级领导协调推动。”王老师看着我,“记住,在机关,很多时候,‘把事情做成了’比‘证明自己是对的’更重要。文件的语气,要服务于‘做成事’这个最终目的。”
我看着那几乎改变了报告性质的几处修改,心中凛然。这已经不是文字技巧,而是政治智慧了。
“我明白了,王老师。我重新校对一遍。”我心悦诚服。
“不急。”王老师摆摆手,压低了一点声音,“这份报告,张主任起草的时候,可能带着点情绪。上次他去那个市调研,接待上可能有些怠慢。但我们做具体工作的,要帮领导把情绪过滤掉,把最理性、最稳妥的东西呈现上去。这也是我们的职责。”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还藏着这样一层人际关系的涟漪。我重新坐下来,对照着王老师点拨的思路,逐字逐句地重新审视那份报告,果然又发现了几处可以打磨得更加圆润的地方。
下午,我把修改后的报告送给张主任。他粗略翻看了一下,尤其是在王老师改动的那几处停留了片刻,然后抬头看了我一眼,眼神有些复杂。
“你改的?”他问。
我心里一紧,不知道他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老实回答:“是王老师点拨了我一下,我按照他的思路重新校对的。”
张主任“嗯”了一声,没再多说,挥挥手让我出去了。
过了两天,那份报告正式印发了。我特意找来看,发现最终版本基本采纳了我和王老师修改后的措辞,只在个别地方又做了微调。看着那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正式文件,我第一次对“参与”这个词有了实感。
然而,还没等我从这份小小的成就感中缓过神来,一个更具体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科室里负责给《省内通讯》撰写月度经济形势分析短评的刘科长生病住院了,而这个月的短评后天就必须交稿。张主任在办公室里环视一圈,目光最后落在了我身上。
“小林,你笔头子快,这个月的短评,你来试试手。”他把几份基础资料递给我,“主题是‘当前部分乡镇企业发展的困难与对策’,把握住两点:一要指出问题,二要鼓劲。字数一千五百字以内。”
我接过资料,感觉手心有点冒汗。《省内通讯》是直送省领导的内参,虽然只是个小短评,但也是上了“天听”的东西。而且,“指出问题”和“鼓劲”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极其考验“文件的语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