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直以来,我将政策研究室视为文案工作,视为权力的附庸,却从未从“经世致用”这个角度,如此深刻地理解过它的意义。王老师将杜甫的“诗史”精神与政策研究员的职责联系起来,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我明白了,老师。”我深吸一口气,感觉胸中的迷雾被驱散了不少,“我会记住您的话,努力去做一个能写出‘一字千金’文章的研究员。”
“光有初心还不够。”王老师摇摇头,语气变得凝重,“那个地方,水也不浅。文章写出来,能不能送上去,送上去会不会被采纳,采纳了会不会执行,执行了会不会走样……这里面有太多的环节,太多的博弈。你会遇到欣赏你才华的领导,也会遇到因循守旧的上司;你会看到真实的民生多艰,也会见识到官场的迎来送往、甚至……是某些潜规则。”
他看着我,目光中带着告诫,也带着期望:“记住,无论周围环境如何,有两样东西不能丢。一是求真的勇气,就像杜甫,不虚美,不隐恶。二是独立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唯上是从。你的笔,要为人民而写,为真理而写,而不是仅仅为某个位置上的某个人而写。这很难,非常难,甚至会让你碰得头破血流。但唯有如此,你才能在多年以后,面对这套《杜诗镜铨》时,问心无愧。”
“求真的勇气,独立的思考……”我将这八个字牢牢刻在心里。
“另外,”王老师似乎想起了什么,声音压低了些,“我有一位故交,如今在你们省里工作,姓周,叫周汝信。此人颇有古大臣之风,锐意进取,但也因此……树敌不少。你若有缘遇到,或可引为同道。当然,一切随缘,不必强求。”
周汝信!再次听到这个名字!从小树林的模糊传闻,到此刻恩师的亲口提及,这个名字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而重要的色彩。王老师没有多说,但我能感觉到,这位周副秘书长,或许就是我未来道路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一个潜在的“坑”,或者说,一个可能的机遇。
“谢谢老师,我记住了。”我郑重地点头。
王老师站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好了,该说的都说了。致远,前路漫漫,沧溟万里。望你此去,无论风雨晦明,都能守住心中一点灯火,不负所学,不负此生。”
他将那套《杜诗镜铨》轻轻推到我面前。
我站起身,对着王伯年老师,深深鞠了一躬。这一次,不再是学生对师长的普通礼节,而是求道者对引路人的由衷敬意。
送走王老师,我回到宿舍,抚摸着那套泛黄的诗集,心潮澎湃。恩师的赠言,像黑夜中的灯塔,不仅照亮了我对未来的认知,更在我心中埋下了“以笔为剑,经世致用”的种子。我知道,政策研究室不再是一个模糊而令人沮丧的终点,而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与无限可能的新起点。
当然,前路绝非坦途。周汝信是何许人?王老师那句“树敌不少”又意味着什么?我能否在复杂的机关环境中,真正践行恩师的教诲?
喜欢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