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妇人跪在陶墙前磕头,求一块刻着“父归”的陶片显灵,让她梦见失踪多年的丈夫。
柳知秋忧心忡忡:“王妃,再不管,这里就要成庙了。”
苏锦黎立于高台,指尖抚过一块新嵌入的陶片,上面赫然写着:“摇铃三声,问明日收成。”她眸色微沉。
她想起萧澈曾说过一句话:“人心若无寄托,便会造神;而神一旦立起,真相反倒成了异端。”
不能再等了。
当夜,王府书房烛火未熄。
苏锦黎执笔疾书,字字如刀刻石。
三更时分,《理性拾遗十条》定稿,由都察院与拾遗馆联合刊发,张贴于各城门、市集、学堂及记忆塔四周。
开篇第一条便斩钉截铁:“记忆为证,非为信条。可记所见,可述所闻,不可虚构因果,不得奉陶为神。”
第五条明令禁止焚香设祭、占卜问吉,并警告:“以鬼神乱史者,依律治罪。”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十条——设立“质疑通道”:凡已录入记忆塔的内容,任何人皆可申请复核,只需提交新线索或反证,无论身份贵贱,皆由独立三人小组审验。
诏令一出,朝野哗然。
有人骂她冷酷无情,说她抹杀了百姓最后一点慰藉;也有人拍手称快,称此举“破迷立真”。
程砚秋在都察院当堂朗读《十条》全文,末了只说一句:“允许被怀疑的真相,才配叫真相。”此语迅速流传,竟成民间金句。
李承武带人在北城巡查时,亲眼见一名老儒生撕毁自己先前所刻的“托梦铭文”,重新换上一行字:“我儿死于贞元三年冬,我今愿等证据,不等托梦。”
风气悄然扭转。
而真正让公信力回升的,是首例通过“质疑通道”推翻的记录——一位男子声称其叔父因私藏前朝玉玺被捕,引发热议。
结果半月内,其侄女主动举报:所谓玉玺,不过是家中祖传铜镜残片。
拾遗馆公开勘验,撤销原录,并嘉奖举报者。
百姓这才明白,“容错”不是漏洞,而是制度的生命力。
春汛过后,天地清朗。
官府正式定三月十五为“新语节”,鼓励百姓以陶片刻写新生之愿,不限年龄,不论识字与否。
节日当日,阳光洒落塔前广场。
孩童们捧着新烧制的小陶片,在大人帮助下一笔一划写下心声。
“我希望妈妈不再做噩梦”“我要记住奶奶讲的故事”“我想知道爸爸去了哪里,但要真的答案”……
苏锦黎与萧澈并肩而立,衣袖轻拂。
远处,一个小女孩踮起脚尖,将一块陶片小心翼翼嵌入墙上的空白处。
那字歪歪扭扭,却清晰可辨:
“火没灭。”
春风忽至,卷动檐下铃网,万铃齐鸣,清音荡彻长空。
她望着那一片新生的空白之墙,久久未语。
次日清晨,她唤来柳知秋,声音平静如常:“调取近三个月所有刻于‘未名区’的陶片拓本,我要看看,人们究竟在反复说什么。”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