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赞赏地点点头:“这个发现很有见地。确实,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使得艺术创作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谈话间,车子驶过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尽管下着大雨,街道两旁的店铺依然灯火通明,行人撑着各色雨伞匆匆走过,构成一幅生动的雨夜街景。苏念望着窗外的景象,忽然想起什么,转头问道:“陆教授,您觉得现代都市生活与宋代市民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陆时砚略作思考,回答道:“虽然时代不同,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通的。宋代市民喜欢逛瓦子、听曲艺,现代人则喜欢看电影、逛商场。形式在变,但追求文化生活、享受闲暇时光的本质没有改变。就像人民日报曾经指出的,‘古今虽异,人心相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这番话说得苏念连连点头。她发现与陆时砚交谈总能获得新的启发,他的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却又不会让人感到高高在上。相反,他总是很耐心地倾听她的想法,给予中肯的建议。
雨渐渐小了些,但依然密密地落着。车子转过一个弯,驶入一条相对安静的小路。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雨水从叶片上滴落,在路灯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苏念注意到这条小路并不是回她家的最近路线,但她没有说破,只是静静地享受着这段意外的同行。
“对了,”陆时砚忽然开口,“下个月学校有个关于宋代文化的学术研讨会,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来听听。会有不少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
“真的吗?”苏念惊喜地睁大眼睛,“我可以去吗?”
“当然。”陆时砚微微一笑,“这对你的论文写作应该会有帮助。而且,”他顿了顿,“我相信以你的悟性和努力,将来一定能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
这番话让苏念受宠若惊。她知道陆时砚在学术上要求严格,从不轻易夸奖别人。能得到他的认可,让她感到无比鼓舞。“谢谢您,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她郑重地说。
车子驶过一片积水,溅起细小的水花。陆时砚调整了一下空调温度,问道:“冷吗?”
苏念摇摇头:“不冷,车里很暖和。”她顿了顿,补充道,“其实我很喜欢这样的雨夜,街上的人少了,城市显得特别安静,好像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
陆时砚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是啊,雨夜总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古人说'夜雨敲窗,最宜读书',确实有道理。在这样的夜晚,泡一壶热茶,读一本好书,是件很惬意的事。”
“您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呢?”苏念好奇地问。
“涉猎比较杂。”陆时砚说,“专业书籍当然要读,但也喜欢看些散文杂记。最近在读一些关于园林艺术的书籍,其中有些观点很有意思。”
谈话间,车子停在了苏念租住的小区门口。雨还在下,苏念正纠结着怎么冲进楼道,就见陆时砚已经熄了火,拿着伞下车绕到她这边。
“我送你到楼下。”他打开车门,伞稳稳地罩在她头顶。
两人并肩走在雨里,伞面明显倾向她这边,陆时砚的肩膀被雨水打湿了一片。苏念想往他那边挪挪,又觉得不太好意思,只能加快脚步:“就到前面那个单元,很近的!”
小区里的路灯在雨幕中泛着昏黄的光晕,照亮了铺着青石板的小路。雨水顺着伞沿滴落,在地上溅起小小的水花。苏念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还有身边人身上淡淡的雪松香味。
楼道门口有盏感应灯,陆时砚送她到门口时,灯应声亮起,暖黄的光落在他湿漉漉的发梢上。苏念看着那滴顺着他下颌线滑落的水珠,心跳莫名快了半拍。
“谢谢您送我回来,陆教授。”她低头踢了踢脚下的石子,感觉脸颊有些发烫,“伞……我明天还您?”
“不用。”陆时砚把伞柄塞到她手里,“放你那儿吧,最近总下雨。”他说着,从口袋里摸出颗糖,剥开糖纸递过来,“草莓味的,你喜欢的。”
苏念愣住。那颗糖纸是粉红色的,正是她平时常吃的牌子。她上周在办公室拆开过一颗,随口跟同事说“这个味道最甜”,没想到他竟然记住了。
“您怎么……”她惊讶地抬头,对上他含笑的眼眸。
“林薇说你包里总备着这个。”陆时砚打断她,语气自然得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晚了,上去吧。”
苏念捏着那颗糖,指尖都在发烫。她看着陆时砚转身走进雨里,背影挺拔而坚定。雨水打湿了他的衬衫,贴在背上勾勒出清晰的线条。他坐进车里,还不忘隔着车窗朝她挥了挥手,示意她赶紧上去。
电梯上升时,苏念剥开糖纸,把草莓味的硬糖放进嘴里。甜味在舌尖散开,带着点微酸,像此刻她心里的感觉,又甜又慌。糖的滋味让她想起小时候,每次下雨天放学回家,母亲总会给她准备一杯热牛奶和几颗糖果。那种被关怀的温暖感觉,与此刻如出一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岁时予你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岁时予你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