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枭”行动指挥中心地下三层,那间充斥着设备低鸣与纸张油墨混合气味的无标识房间内,空气仿佛比外面更加粘稠、凝重。伪造专家吴工——一个看起来更应出现在大学古籍阅览室而非秘密行动中心的中年男人,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指尖因长期接触特殊化学药水而微微泛黄——将一份厚达数公分的档案袋推到雷战面前。他的动作平稳,眼神却透着一种长期与虚无和细节搏斗后留下的深邃。
“雷队,这是‘陈阳’的完整身份构建方案,我们称之为‘死亡档案’。”吴工的声音平缓,没有波澜,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一个成功的身份,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现实的土壤中植入一颗精心培育的种子,让它自然生长出合乎逻辑的脉络。我们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度编织:物理痕迹、数字足迹,以及最关键的——生物行为特征。”
雷战解开档案袋的棉线,里面不是简单的几页简历,而是无数看似零散、实则环环相扣的证据碎片,共同构建起一个名为“陈阳”的、有血有肉(尽管是虚构的)的个体。一张经过特殊做旧处理的初中毕业合照,角落里有一个被红笔刻意圈出的、低着头、身形瘦弱、与周围格格不入的身影;几页从某早已关停的化工技术论坛后台恢复的、带着时间戳的帖子截图,用户ID“孤寂的烧杯”用词偏执,语法错误频出,反复求助关于“高压反应釜密封圈耐受性”和“特定催化剂回收率”的问题;一张伪造的、来自南方某小城医院的急诊记录,描述了因“实验室意外”导致的右手虎口处二级烫伤及处理过程,疤痕的形态和位置都经过医学顾问的精确设计,符合一个粗心且急躁的实验员特征。
“银行流水我们做了七层反向嵌套,”吴工指着复杂的资金流向图谱,上面线条交错,如同神经网络,“几笔关键的小额启动资金,源头追溯至两个已被国际刑警捣毁的境外线上赌博平台,资金在多个皮包公司和个人账户间快速流转、清洗。消费记录则高度集中在廉价连锁旅馆、24小时网吧、以及几个已被监控的化工原料零售点,消费模式符合一个仓促逃亡、资金有限且需要持续实验的‘技术宅’形象。”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在三个境外加密的、层级较深的暗网技术交流板块,植入了‘沉默的化学师’这个用户ID。他发帖不多,但每次都在关键节点,内容涉及‘晶体形态控制’、‘杂质分离效率’等专业难题,语气带着怀才不遇的焦躁和一种不容置疑的技术傲慢,偶尔会因争论而与其他用户发生激烈口角。所有这些数字尘埃,都被小心翼翼地撒播在相应的网络角落,等待有心人(或者说,我们的目标)去发现、去拼凑。”
雷战一页页仔细翻阅着,目光锐利如刀,审视着每一个细节。这些伪造的痕迹,如同给陈默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经过岁月打磨的“真实”外衣,每一层都力求经得起最严苛的审视,每一层都在不断加固“陈阳”这个虚构灵魂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感与合理性。
“但是,雷队,”吴工推了推眼镜,语气从平铺直叙转向了前所未有的凝重,他翻到档案最后几页,那是几份由行为心理学专家团队,根据二叔笔记里零星记载、老局长模糊回忆以及仅存的塔寨案外围审讯记录,耗费大量精力做出的、关于林枭的心理侧写分析报告,“这些物理和数字层面的构建,对于普通人或许足够。但我们面对的,是林枭。”
报告上用加粗字体标注着关键结论:“目标对象(林枭)智商极高,化学领域天赋异禀,同时具备强烈的偏执型人格倾向,控制欲极强,对身边所有人(包括亲信)均持有深度怀疑。其内心深处存在某种‘造物主’情结,享受将具备特殊才能的个体置于掌控之下,欣赏‘有瑕疵的天才’,因其更易被拿捏,且能满足其扭曲的‘修补’与‘支配’欲望。对‘完美无缺’的存在抱有本能敌意与毁灭冲动。”
吴工指着这段令人不寒而栗的侧写,声音低沉:“林枭不是普通的毒枭,他本身就是顶尖的化学专家,一个洞察人心的恶魔。他考验人,不仅看技术硬实力,更会像解剖青蛙一样,审视‘人’本身的每一个弱点与裂痕。一个技术完美、心理无懈可击的天才,会像黑夜中的灯塔一样,立刻引起他最深的警觉和毫不留情的毁灭欲。他需要的是‘有瑕疵的工具’,是能够被他牢牢攥在手里的、带着裂痕的钻石,而非无法掌控的、完美无瑕的合作者。”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直视雷战:“所以,我们为‘陈阳’设计并需要强行植入的,不是优点,而是三处精心计算、互为犄角的‘性格缺陷’。这些缺陷,必须是生理层面的、难以完全伪装的,并且要能精准投合林枭的控制癖与猜疑心。”
“第一,创伤后应激性恐高症。”吴工解释道,语气如同医生在陈述病情,“根源设定为童年时曾从高处坠落,留下心理阴影,叠加‘作坊爆炸’事故的二次创伤强化。表现为站在超过三层楼的高度即会出现心率加速、呼吸急促、眩晕、甚至短暂肢体僵直。在金三角那种多山、多丛林、建筑往往依险而建的环境,一个患有严重恐高症的人,其活动范围、逃跑路线、观察视野都会受到极大限制,这会让他显得更具‘可预测性’和‘可控性’,在林枭眼中,威胁等级自然大大降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破冰:塔寨余烬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破冰:塔寨余烬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