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正于甘泉宫商议北伐匈奴事宜,天幕中“李世民穿越崇祯”的分析浮现。当看到“崇祯多疑杀袁崇焕,李世民信将领如李靖”时,他猛地放下手中的兵符,长叹道:
“朕当年错信江充,逼死太子,与崇祯杀袁崇焕何其相似!若早有李世民这般‘知人善任、不疑将’的心思,太子何至于死,大汉何至于经巫蛊之祸元气大伤!”
又看到“李世民剿抚农民军、免赋税稳民生”,他对身旁的霍光道:“朕早年连年征战,虽拓土开疆,却也耗空国库、累苦百姓,若能学李世民‘与民休息’,平衡战与养,大汉百姓定能更安乐。”
随即下令:“日后北疆征战,不可一味强攻,需选贤将、稳后勤;同时减免北方三郡赋税,安抚流民,不可重蹈崇祯‘加税逼民反’的覆辙。”
明朝?崇祯时期
朱由检正于紫禁城乾清宫批阅军报,天幕中“李世民穿越成崇祯”的分析如利刃般刺入眼帘。当看到“崇祯多疑滥杀、自毁长城”的评价时,他猛地将奏折摔在案上,手指因愤怒而颤抖,口中却喃喃自语:“袁崇焕通敌、孙传庭作战不力,朕杀他们,何错之有?”
可当天幕浮现“李世民信任李靖、李积般重用孙传庭、卢象昇,给予兵权与信任”时,他的愤怒渐渐消散,眼中涌上茫然与苦涩。他走到窗边,望着宫外萧瑟的景象,低声道:“朕何尝不想信他们?可后金压境、闯贼四起,军饷短缺、败报频传,朕若不催、不查,大明亡得更快……”
待看到“崇祯因怕担骂名拒绝迁都南京,李世民果断南迁保政权”,他捂住胸口,剧烈咳嗽几声,老泪纵横:“迁都?朕不是不想!可大臣们骂朕‘弃祖宗陵寝’,东林党人说‘天子守国门’,朕若迁了,便是千古罪人!李世民能‘屈能伸’,可朕……朕身后是大明三百年基业,输不起啊!”
最后看到“李世民削宗室特权、查文官偷税,解财政困局”,他瘫坐在龙椅上,声音嘶哑:“宗室是朕的亲族,文官是大明的支柱,朕若动他们,谁还会帮朕?朕加税百姓,也是万般无奈……原来,朕的‘坚守’,竟全是‘致命失误’。若真有李世民那般手段,大明……或许不会亡得这么快。”
唐朝,李世民正于太极宫与房玄龄、杜如晦讨论朝政,天幕中关于“自己穿越崇祯”的分析映入眼帘。
他看完“破解崇祯军事、财政、党争三弊”的内容,抚掌笑道:“房相、杜相,你看此分析,倒颇懂朕的施政心思!崇祯最大的错,是‘有雄心而无手段,想救国却乱折腾’——杀能将、压百姓、陷党争,每一步都在自毁根基。”
房玄龄躬身道:“陛下若处崇祯之位,必能如分析所言,先稳军事、再理财政、后平党争。只是明末积弊深于隋末,陛下需多费些心力。”
李世民点头:“隋末虽乱,却无‘后金外患+宗室特权’双重困局。若真穿越,朕必先削藩王土地、查文官偷税,从根上解财政之困;再用孙传庭、卢象昇守边,招抚流民断农民军兵源——只是触动既得利益,定会遇阻,需学当年平窦建德那般,刚柔并济。”
天幕继续【#明朝前明后昏吗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
【“前明后昏”的明朝皇帝(除朱元璋外),主要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 和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
二人“前明后昏”的核心原因的是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推动王朝发展,后期却因怠政、私欲或偏执,导致朝政混乱、国力衰退。】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
继位初期(嘉靖初年),他依赖杨廷和等贤臣推行改革,整顿吏治(清理正德朝弊政)、减免赋税、抑制宦官与外戚势力,还整顿科举制度以选拔实用人才,一度出现“嘉靖新政”的清明局面,稳定了正德朝动荡后的王朝秩序。
中年后沉迷道教修仙,长期躲在西苑不上朝,将朝政交给严嵩等奸臣,导致“严嵩专权”二十余年——官员贪腐成风、边患(倭寇、蒙古)加剧,且为修仙耗费大量国库(如修建道观、炼制丹药),同时因“大礼议”之争长期打压异见官员,朝堂派系倾轧严重,王朝隐患逐渐积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
继位初期由张居正辅政,推行“一条鞭法”(简化税制、促进商品经济)、整顿吏治(考成法)、治理河患、加强边防(重用戚继光、李成梁),史称“万历中兴”,这一时期明朝经济繁荣、边防稳固,是明朝中后期的黄金阶段。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帝逐渐怠政,长达近30年不上朝,导致官僚体系瘫痪(官员空缺不补);同时为满足私欲,派宦官四处“矿税”“商税”,大肆搜刮民财,引发各地民变(如苏州织工起义);此外,他在“国本之争”中固执己见,加剧朝堂分裂,最终导致“万历三大征”耗空国库,明朝由盛转衰,为后期的灭亡埋下伏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