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说越激动,语速都快了几分,东北腔里带着对当下喜剧市场的不满,也带着对当年创作的怀念:“现在好多小品,真是没法看!打开电视,不是‘yyds’就是‘绝绝子’,全是网上抄来的烂段子,硬凑的网络梗,不管角色是农民还是干部,张口就来这些话,根本不搭!演员在台上拼命晃脑袋、咋咋呼呼地耍宝,脸都快笑僵了,可观众在台下干瞪眼,手里的瓜子都忘了嗑!为啥?就是缺了你说的这股子‘土劲儿’——不是埋汰人,是那种从土里长出来的真实劲儿!缺了对生活的观察,缺了对人性的琢磨!”
他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像是想起了那些上门求剧本的年轻人:“那些小年轻写本子,就知道关在空调房里刷手机,从来不知道出去走走。你问他菜市场的小贩怎么吆喝,他说‘不知道’;你问他小区里的大爷大妈怎么聊天,他说‘没注意’。写出来的东西,假得像塑料花,看着鲜亮,可一点香味都没有,根本落不了地!哪像你当年,写《卖拐》之前,跟着我在菜市场蹲了三天,看我跟小贩砍价,听大爷大妈唠嗑,连人家吵架的语气都记下来了。所以写出来的‘忽悠’,才那么接地气,才那么让人觉得‘哎,这就是咱身边的事’!”
这番关于创作的深度对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让原本热闹的弹幕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大概有三五秒的时间,屏幕上只有零星的“说得对”,像是所有观众都在低头回味,消化这突如其来的“创作课”。几秒钟后,弹幕再次爆发,却不再是之前的嬉笑打闹,而是满屏的感慨与共鸣,不同身份的网友纷纷留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醍醐灌顶!原来好喜剧不是逗乐,是戳中人心啊!今天才算真正看懂《卖拐》了!”
“我奶奶刚才凑过来看,说‘可不是嘛!当年你爷爷买错药,还跟人说谢谢呢’!这就是真实!”
“作为一个看了二十年春晚的老观众,真心觉得现在的小品缺了当年的味儿——缺的就是这份真实!”
“陆先生说得太对了!我上次看个小品,里面的农民张口就是网络梗,我爸直摇头,说‘俺们农民不这么说话’!”
“不仅是喜剧,现在好多电视剧也这样!医生不像医生,老师不像老师,全是编剧瞎编的!”
一位认证为“青年喜剧编剧”的网友,在弹幕里留下了一段长长的留言,语气里满是愧疚与感悟,字里行间都透着被点醒的激动:“受教了陆先生!我做编剧五年了,之前写过三个小品,全砸了。我总觉得包袱越多越好,所以每个本子里都堆了二十多个段子,从短视频里抄的、从段子手那儿买的,写出来后自己觉得特逗,可一到舞台上,观众就是不笑,甚至有人中途离场。今天听了您和赵老师的话,我才明白问题出在哪儿——我从来没真正观察过生活!去年写一个关于快递员的小品,我连快递站都没去过,全靠想象写台词,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以后我一定多走出去,去菜市场、去公交站、去快递站,跟真实的人聊天,记他们的话,学他们的神态,争取写出有烟火气的作品!”
这条留言很快被网友点赞置顶,不少同行编剧也纷纷留言附和——一位认证为“网剧编剧”的网友说“感同身受!以后要多扎根生活”,一位“话剧编剧”留言“谢谢陆先生!给我指了条明路”,原本的“催稿现场”,瞬间变成了一场关于“真实创作”的线上研讨会,氛围庄重又热烈。
小院里的众人也听得十分入迷,每个人的反应都各有不同——黄垒靠在老槐树上,双手抱在胸前,频频点头,眼神里满是赞同,还小声感慨:“可不是嘛!我当年拍《向往的生活》,就是想拍点真实的生活,观众才买账。创作这东西,真的骗不了人!”;张捷拿出手机,打开备忘录,把陆砚辞的话一字一句记下来,还特意用红色标注了“生活逻辑”“人性洞察”几个词,嘴里还小声念叨着“要记下来,以后写东西用”;苏晴托着下巴,眼睛亮晶晶的,偶尔小声附和:“对!我上次帮我妈买东西,明明买贵了,还跟人说谢谢,现在才懂为啥”;沈越更是激动地站起来,对着镜头说:“陆先生,我终于明白为啥我小时候看《卖拐》,笑完还觉得有点心酸——因为我爸当年被忽悠买了保健品,也是这么跟人说谢谢的!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啊!”
陆砚辞看着弹幕里的留言,又看了看身边众人真挚的反应,只是温和地笑了笑,指尖轻轻拂过石桌上的灯笼绳,灯笼晃了晃,光影也跟着摇曳:“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我一直觉得,创作就像种庄稼——生活是土壤,观察是种子,琢磨是浇水施肥,只有扎根在真实的土壤里,才能长出让观众共鸣的庄稼。我这十年在云栖村,每天看黄老师做饭,听村民聊天,甚至看蚂蚁搬家,都觉得能从里面找到点创作的影子。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脱离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夜色更浓了,小院里的灯笼依旧亮着,暖黄的光映着每个人的笑脸;直播间的热度依旧不减,弹幕里的讨论还在继续,不少网友已经开始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细节”,俨然成了一场“生活观察大会”。这场关于小品细节的讨论,不仅解答了赵本山多年的困惑,更像一盏灯,照亮了无数观众和创作者心中关于“创作”的迷茫。
原来,真正的创作哲学,从来都不复杂——它藏在菜市场小贩的吆喝声里,藏在公园长椅上大爷大妈的闲聊里,藏在每个普通人“打肿脸充胖子”的那句“谢谢”里,藏在云栖村清晨的露水、傍晚的炊烟里。而这“真实”二字,就是陆砚辞坚守的创作信条,也是那些经典作品能跨越十年时光,依旧在观众心中鲜活的根本原因——因为真实,所以永恒。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