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夔北街道,清晨的阳光透过榕树叶,洒在斑驳的老居民楼上。季秋水提着走访包,踩着台阶爬上三楼,敲响了独居老人张奶奶的家门。“张奶奶,我是季秋水,来看看您。”
门开后,一股淡淡的药味扑面而来。张奶奶穿着厚厚的棉袄,扶着墙慢慢走出来,脸上带着歉意:“季书记,让你久等了,我这腿不好,走得慢。”
走进屋里,季秋水的目光落在卫生间门口 —— 没有扶手,地面铺着光滑的瓷砖,墙角堆着一个塑料凳子。“张奶奶,您平时洗澡怎么进去啊?” 她问道。
张奶奶叹了口气:“就扶着这个凳子,慢慢挪进去。上次差点滑倒,吓得我好几天不敢洗澡。”
季秋水又看到客厅的桌子上,放着一张皱巴巴的水电费催缴单,上面的日期已经过了一周。“这水电费还没缴呢?”
“我不会用手机缴,想去营业厅缴,可腿不好,出门不方便,只能等社区干部路过时帮忙。” 张奶奶的声音有些低落,“前几天感冒发烧,想去医院,可没人陪,只能自己扛着,吃了好几天药才好。”
这样的场景,季秋水在走访中见过太多。夔北街道有 60 岁以上老人 1200 余人,其中 300 余人为独居老人,80% 以上的老人住在建成 20 年以上的老房子里 —— 没有扶手、没有防滑措施、没有紧急呼叫设备,生活处处是 “隐患”;还有近一半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缴水电费、预约挂号、视频通话这些 “小事”,对他们来说都是 “难题”。
街道现有的养老服务站,设在和平社区的一间小屋里,只有 2 名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也仅限于 “每月一次理发、每周一次量血压”。季秋水去调研时,看到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手里拿着旧报纸,眼神里满是无聊。“我们也想多做点服务,可没人、没钱、没场地。” 服务站负责人无奈地说,“老人想要的助餐、助医、数字教学,我们都做不了。”
走访结束后,季秋水坐在办公室里,翻着《夔北街道老人需求台账》—— 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老人的诉求:“希望家里装扶手”“想学会用手机缴水电费”“生病时有人陪去医院”“想吃口热乎饭”。她想起张奶奶扶着凳子洗澡的样子,想起老人拿着催缴单的无奈,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养老不能只停留在‘吃饱穿暖’,要让老人有尊严、有安全感,这才是‘老有所养’的真正含义。”
(一)“家庭适老化改造”:给老人一个安全的家
季秋水首先联系了县民政局,申请 “居家适老化改造” 专项补贴。“夔北街道有 200 户独居老人,家里没有任何安全设施,老人洗澡、如厕都有风险。” 她在申请报告里写道,“我们计划为这些老人免费安装卫生间扶手、防滑垫、紧急呼叫器,改造厨房操作台高度,让老人在家也能安全生活。”
民政局很快批复了申请,拨付了 50 万元专项补贴。季秋水立刻组织成立 “改造工作组”,分为 “评估组、施工组、验收组”—— 评估组上门查看老人家庭情况,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拄拐杖、是否有慢性病)定制改造方案;施工组选用防滑、防摔的环保材料,确保改造后的设施安全耐用;验收组邀请老人和社区干部一起验收,确保符合老人需求。
张奶奶家的改造是第一批。评估组发现,张奶奶拄拐杖行走,卫生间门口有三级台阶,容易绊倒,于是决定:在卫生间安装 “L 型扶手”,高度调整到 85 厘米(适合老人抓握);地面铺防滑系数达 0.8 的防滑垫;在床头安装紧急呼叫器,按下后能直接连通社区服务站;还把厨房的操作台降低 10 厘米,方便老人洗菜、做饭。
施工那天,张奶奶站在门口,看着工人师傅安装扶手,眼里满是期待。“以后洗澡再也不用怕滑倒了。” 她摸着刚装好的扶手,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验收时,季秋水特意让张奶奶试着用紧急呼叫器 —— 按下按钮后,社区服务站的电话立刻响了,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说:“张奶奶,您放心,我们 24 小时有人值班,有任何情况随时呼叫我们。”
除了张奶奶,还有 199 户老人也完成了改造。住在李家村的李大爷,因中风导致半身不遂,改造后,他家的走廊安装了扶手,卫生间装了淋浴椅,李大爷激动地说:“现在我能自己从卧室走到卫生间,不用麻烦邻居帮忙了,太谢谢你们了!”
(二)“银龄数字课堂”:帮老人跨越 “数字鸿沟”
解决了安全问题,季秋水又把目光投向了 “数字鸿沟”。她组织街道的年轻党员、社区志愿者,成立了 “银龄数字课堂”,每周三、周五下午,在各社区的养老服务站开课,教老人 “用手机缴水电费、视频通话、预约挂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