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赵坐在旁边,手里握着笔,原本还想插话,可看着张老动情的样子,又想起前一天季秋水跟他说的话:“老同志们讲的不是‘过时的事’,是他们用一辈子攒下的经验。咱们要做的,是把耳朵竖起来,把心沉下去。”他默默低下头,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滑动,把张老说的每一个细节都记了下来。
张老越讲越投入,从“自行车下乡”讲到“田埂上的办公会”,说当年为了听老百姓的真实想法,他们直接把会议开在田埂上,老百姓一边薅着麦子,一边提意见,有啥说啥,没一点隔阂;又从“手写的信访记录”讲到“连夜帮老百姓修水渠”,说有次暴雨冲垮了村里的水渠,他们连夜组织干部群众抢修,有的人手被石头划破了,流着血还接着干,就怕耽误第二天浇地。讲到这里,张老抹了抹眼角:“那时候条件是苦,可看到老百姓丰收时的笑脸,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季秋水赶紧递过一张纸巾,又把张老的茶杯续满热水:“张老,您喝口水歇会儿,慢慢讲。我们今天专门把后续的工作都推了,有的是时间听您讲。”
这时,坐在角落的刘老清了清嗓子,也打开了话匣子:“我也说两句吧。当年我负责会议服务,别看这活儿不起眼,细节里全是学问。每次开大会前,我都要提前两小时去会场,把每个麦克风都试一遍,连备用电池都要检查三遍,就怕开会的时候出岔子。还有参会人员的座位,谁有老花眼,得安排在靠前的位置;谁腰不好,得给准备靠垫,这些都得记在心里。有一次开全县的农业会议,来了一百多个人,我提前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写在座位牌上,还在牌子旁边放了一支备用笔和一张便签纸,就怕有人忘带笔。散会的时候,有个老书记跟我说,‘老刘啊,你这细心劲儿,让我们心里踏实’。”
刘老的话刚落,小赵就忍不住提问:“刘老,您当年准备会议的时候,要是遇到突发情况,比如麦克风突然坏了,您是怎么处理的?”刘老笑了笑:“这就靠提前准备了。我每次都会多备两个便携式麦克风,还会跟技术人员提前沟通好,让他们在会场旁边等着,一旦出问题,三分钟内就能解决。咱们做会议服务,不能等问题来了再想办法,得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想到前面。”
接下来,李老说起“当年组织群众抗旱,连续半个月没回家”,说他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跟着村民去水库拉水,晚上十点多才回村部,累得倒头就睡,连给家里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王老聊起“怎么用‘土办法’调解邻里矛盾”,说有次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闹得不可开交,他把两家人叫到一起,没讲大道理,而是带着他们去看当年一起修的水渠,说“你们当年能一起出力修水渠,现在怎么就不能互相让一步呢”,最后两家人握手言和。
座谈会一直开到傍晚六点多,早就过了下班时间,可没有一位老干部抱怨。张建军看了看时间,笑着说:“各位老领导,我已经安排好了车辆,每辆车都配了咱们县委办的同事,负责把大家安全送回家。晚上食堂还准备了晚饭,要是大家不着急,咱们一起去食堂吃口热乎的。”
老干部们纷纷摆手:“不了不了,家里都等着呢,你们也忙了一天,赶紧下班吧。”季秋水和小赵陪着张老往外走,小赵特意放慢脚步,扶着张老的胳膊:“张老,您今天讲的‘田埂办公会’,我都记下来了。以前我总觉得基层调研就是开个座谈会,听村干部说说情况就行,现在才知道,得真真切切走到老百姓的田埂上、家门口,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以后我们去基层,肯定多向您学习。”
张老拍了拍小赵的手,欣慰地笑了:“年轻人,知道学就好。我们这些老家伙,不怕经验没人用,就怕没人愿意学。你们肯听、肯学,我们就高兴。”走到门口,张建军已经把车安排好了,司机正站在车门边,等着扶张老上车。看着张老坐进车里,季秋水还特意叮嘱司机:“路上开慢点,到了张老家楼下,记得扶他上楼。”司机连忙点头:“放心吧,季科长,我一定把张老安全送到家。”
当晚,小赵回到办公室,翻出白天的笔记本,越看越觉得有价值。他想起季秋水说的“老干部是活档案”,干脆熬夜整理起了老同志们的发言。他把内容分成“群众工作经验”“基层调研方法”“会议服务细节”“矛盾调解技巧”四个部分,还特意在每个经验后面标注了“可借鉴之处”,比如“张老的‘田埂办公会’——建议今后基层调研,减少会议室座谈,增加田间地头走访”。
第二天一早,小赵把整理好的初稿交给季秋水。季秋水翻看时,发现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季科长,我昨天去张老家附近的超市,看到他常买的降压药快没了,我已经帮他买了两盒,今天下班送去。”
季秋水抬起头,笑着说:“小赵,你这进步可真大。咱们对老干部的关怀,不只是座谈会上的周到,更要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