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比喻让他兴奋起来,连夜画了张拓扑图。图上每个节点都有数据流标注:群众的诉求从"电源接口"输入,经综合科"主板"处理后,变成领导决策的"运算指令",再通过部门"硬盘"执行,最后形成"反馈数据"回流。他怕评委看不懂术语,特意在旁边加了注释:"群众呼声→综合科梳理→领导决策→部门落实→结果反馈"。
"秦科,这图太复杂了吧?"科员小王进来送报表,瞥了眼屏幕,"张主任最烦花里胡哨的。"
秦本榆调出演讲稿,指着其中一段:"我把'数据中台建设'改成了'让各部门的信息不再打架',把'闭环管理'说成'群众反映的事有头有尾'。"他想起刚参加工作时,老科长教他的:"把上级文件里的'加强统筹'翻译成'别让下面重复干活',这才是真本事。"
他在演讲稿里加了个案例:上个月暴雨,某村的灾情信息先到信息科,再转综合科,最后才到领导案头,前后耽误了两小时。"如果综合科是信息中枢,"他在案例旁批注,"灾情信息应该像电流一样,直接从村部传到中枢,再瞬间分流到应急、民政等部门。"
凌晨一点,他对着镜子彩排,特意把语速放慢到每分钟120字。讲到拓扑图时,他举起激光笔:"大家看这个电源,就是咱们的老百姓。要是电源断了,再好的CPU也转不起来。"话音落下,窗外的月光刚好照在"群众"那串小圆点上,像撒了把星星。
季秋水的"冷门切口"
季秋水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个旧搪瓷杯,是老王头前送她的,杯身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已经磨得发亮。文档科的工作枯燥又琐碎,每天要给文件分类、编号、归档,密级高的还要放进保险柜。但季秋水喜欢这里,她说:"每份文件背后都有故事,就看你愿不愿意读。"
前一段时间,老王头曾带她去老城区调研,其实是帮档案局找1958年的拆迁档案。车子停在棚户区外,碎石路坑坑洼洼,墙角堆着发霉的柴火。一位拄拐老人站在巷子口,望着远处的沿河步道,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大爷,您在看啥?"季秋水递过去一瓶水。
老人接过水,浑浊的眼睛里映着河对岸的路灯:"我在这住了五十年,年轻时能跳河摸鱼,现在走不动了,就想走几步路到河边看看。"他指着脚下的台阶,"这坡太陡,轮椅都推不上去。"
季秋水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回城后她去住建局,档案室的老张翻出厚厚的档案盒:"这片棚户区1800户,多是老人,120亩地闲置着,要是拆了能腾80亩建滨河步道,剩下的盖安置房。"他叹了口气,"规划做了三年,就卡在'群众工作难做'上。"
"难在哪?"季秋水追问。
"有的老人住惯了,怕搬远了;有的觉得补偿款不够;还有的担心安置房质量。"老张翻开一户的资料,"就像你遇见的那位大爷,他不是不愿搬,是怕搬了还是到不了河边。"
季秋水忽然明白,综合科的材料写得再漂亮,要是落不了地,就像老王头说的"纸糊的房子"。她找到电视台的老同学,扛着摄像机去了棚户区。镜头里,昏暗的房间里灯泡忽明忽暗,墙皮像酥饼一样往下掉,几位老人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捏着泛黄的房产证。
"我不要多好的房子,"一位戴老花镜的老人对着镜头说,"就想窗户大点儿,能看见太阳。"
视频剪辑好那天,老同学问她:"演讲时放这个?不怕评委觉得跑题?"
季秋水望着屏幕里老人的脸,想起父亲——那位吃了一辈子土的老农民说的话:"秋儿啊,当官了,也要有良心啊!你让老百姓觉得你懂他,比啥都强。"她在演讲稿上写下三个标题:民生账、经济账、政治账。
周三下午,演讲开始。
会场设在六楼常委会议室,椭圆桌旁坐满了评委:县委办的班子成员,组织部、纪委监委的领导,还有两位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张建军主任坐在主位,面前的玻璃杯里泡着枸杞,开场白简单得像通知开会:"每人十五分钟,讲完打分,当场唱票。"
汪鹏第一个走上台,投影亮起,蓝底白字的标题《以数据驱动综合科高质量发展》占满屏幕。他站得笔直,声音洪亮得像在村委会开大会:"201X至202X年,综合科年均起草材料217份,总字数达189万字,相当于37本《红楼梦》。"他点击鼠标,柱状图显示每年材料字数以8%的幅度增长,"这说明县委的决策密度在加大,综合科的担子只会更重。"
他调出另一张图表:"近三年领导批示的19份材料中,有14份涉及基层治理,占比73.7%。这提示我们,未来要把基层调研作为材料的源头活水。"讲到"未来规划"时,他加重语气,"我计划建立材料数据库,按领导风格分类,比如王书记喜欢用排比句,李县长注重数据支撑,这样能让材料命中率提升3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