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包自动更新?”季秋水的心猛地一沉。这绝不在项目规划的流程内。她立刻追溯这个更新源的来历。
`find /etc/ -name "*.repo" -exec grep -l "external_package" {} \;`
`rpm -qa | grep archive_driver`
`dpkg --list | grep archive_driver`
查询结果证实,这个更新源来自外包的技术公司——迅捷科技。他们为了“优化扫描效率”和“尝试解决一个偶发的卡纸报错”,擅自启用了一个未经过全面测试的Beta版驱动推送通道,并且绕过了系统内置的更新审批机制。
“愚蠢!”季秋水忍不住低声骂了一句。驱动是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桥梁,尤其是这种精密扫描设备,驱动不稳定会导致底层数据传输出现致命偏差。
她进一步深挖驱动更新后的日志。新的Beta版驱动确实引入了一个“优化”:它修改了内存缓存池的管理策略,试图减少小块内存的分配次数以提升性能。但在高并发扫描(县委档案量巨大,扫描任务繁重)时,新的内存管理策略会导致缓存池指针错乱,使得写入DMA(直接内存存取)缓冲区的数据块地址出现偏移。
简单来说,扫描仪读取到的原始图像数据是正确的,但在通过驱动传输给系统内存的过程中,数据的“位置”和“顺序”被打乱了。就像一队整齐出发的士兵,在通过一座桥时,指挥系统(驱动)突然混乱,下达了错误的指令,导致士兵们走错了出口,排乱了顺序,甚至部分士兵(数据包)被遗落在了桥上(丢失)。后续的OCR(光学字符识别)和数据库写入流程,处理的自然就是一堆混乱无序、甚至残缺的信息,最终表现为海量档案文件出现乱码、错页、甚至丢失。
事故链条清晰了:外包公司违规操作 -> 静默推送非正式版驱动 -> 驱动存在严重内存管理BUG -> 高并发下数据传输错乱 -> 后续所有流程处理错误数据 -> 最终档案数字化结果大规模异常。
“果然如此。”季秋水心中默念,一股混合着愤怒和庆幸的情绪涌起。愤怒于外包方的胆大妄为和极端不专业,庆幸于自己坚持保留了完整的日志链条。
证据确凿,但还不够。她需要更直观的证据链和第三方佐证。
她立刻拿起内部电话,先后拨通了两个号码。第一个,打给市里一家长期合作、技术实力雄厚且具有权威资质的第三方技术鉴定公司,请求他们立即派出工程师现场分析,出具权威的技术分析报告。第二个,打给县委信息中心的技术骨干马明浩。
“马哥,立刻到信息中心机房来,带上你的系统权限钥匙和笔记本,急事!”
马明浩是信息中心少数几个不仅懂网络、更懂底层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的年轻人,也是这个数字化项目的内部技术支持成员之一。他对系统流程和权限结构了如指掌,而且为人正直,技术人的那股轴劲儿让他只认事实。
不到十分钟,马哥和技术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张工几乎同时赶到暗室。季秋水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情况,三人立刻围在日志服务器前。
“张工,重点是驱动更新事件本身、更新源的合法性、以及更新后内存管理模块的异常。”季秋水指着屏幕上的关键日志行。
“马哥,你负责梳理系统更新审批流程。查OA系统、内部运维平台的记录,确认这次驱动更新是否走了任何审批流程。同时,调取扫描服务在今天上午9点05分到9点30分之间的系统资源占用情况,特别是内存使用和IO错误的监控图表。”
暗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偶尔低声的技术交流。屏幕上的代码、日志、监控图表像一幅复杂拼图,被迅速拼接完整。
张工指着一段内存转储日志:“看这里,`pool_alloc`函数反复调用失败,指针地址`0x7f8a`开头的区域出现大量非对齐访问错误。这完全是新驱动内存管理策略的缺陷导致的。”
马哥则调出了OA系统和运维平台的查询结果:“季科,查遍了。没有任何关于今天驱动升级的审批单或报备记录。系统监控也显示,在9点06分开始,扫描仪服务的IO等待时间和错误计数急剧飙升,与驱动更新时间完全吻合。”
铁证如山。
季秋水让张工立刻着手起草《技术分析报告》,要求报告用词严谨、证据链清晰、结论明确。她则和马哥一起,将关键时间点、操作、系统反应、日志索引号逐一列出,形成一份《操作时间线与证据说明》。
“马哥,这份说明,你需要签字确认吗?”季秋水问,目光清澈而坦诚。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马明浩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季科,事实就是这样,我确认。该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技术人的纯粹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