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傅,谢谢您,我明白了。” 季秋水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我这就重新准备,这次一定好好跟老百姓聊聊。”
老王头满意地笑了:“这就对了。记住,咱们做调研,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帮老百姓解决问题。说人话,才能干实事。”
接下来的几天,她反复琢磨每个问题的说法,想象着和村民聊天的场景,甚至对着镜子练习语气和表情,确保自己的每句话都接地气、有人情味。老李路过她办公室,看到她对着笔记本念念有词,笑着说:“小季这是开窍了?” 季秋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里却充满了信心。
几天后,季秋水再次跟随研究室的同事下乡调研。车子驶进的村庄,她的心情却和上次截然不同。
季秋水主动走上前跟村民打招呼,笑着说:“大叔大婶们,来麻烦大家了。咱今儿个不搞虚的,就像拉家常一样,随便聊聊,行不?”
季秋水拉了个小马扎坐下,和大家围成一圈,就像一家人聊天一样。她看着旁边坐的一位老汉,笑着问道:“大叔,您家几口人啊?靠啥挣钱呢?”
“我家五口人,老两口,儿子儿媳,还有个小孙子。” 老汉爽快地回答,“就靠那几亩地种点玉米、小麦,收了粮食卖了钱,勉强够糊口。儿子农闲时去镇上打零工,挣点零花钱。”
季秋水认真地记在本子上,又问:“那您觉得咋能多挣点钱呢?有没有啥想法?”
老汉摸了摸下巴,想了想说:“咋不想多挣钱呢?可咱没文化,没技术,能干啥?要是能有个厂子来村里,让我们能就近打工,不用背井离乡的,那就好了。”
另一位中年妇女也插话:“就是啊,我家男人在外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家里老的小的都顾不上。要是村里有活儿干,谁愿意让男人在外头受那份罪。”
季秋水点点头,把大家的话都记下来,又问:“那您看村里现在有啥能发展起来挣钱的事儿不?比如种点别的,或者搞点养殖啥的?”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村里的山泉水好,可以搞个水厂;有的说附近有旅游景区,可以搞农家院;还有的说想种果树,就是不知道种啥品种好。
“就是没个准主意,也没人指导。” 老汉叹了口气,“就盼着上头能给想想办法,指条明路。”
季秋水一边听一边记,时不时插句话,问问细节。她的语气自然亲切,就像在和自家亲戚聊天,村民们也越说越起劲,把心里的想法都说了出来。
聊了一会儿,季秋水提议:“大叔,我能不能去您家地里看看?”
“咋不能,走!” 老汉热情地领着她往村外的田里走。
季秋水跟着老汉走过玉米地,看着那些饱满的玉米,笑着问:“大叔,今年这庄稼收成咋样啊?”
老汉叹了口气,指着地里的玉米说:“今年雨水不太好,旱了好几场,你看这玉米,颗粒没去年饱满。估计收成不咋地,能有去年的八成就算好的了。”
季秋水蹲下身子,仔细看着玉米的长势,又摸了摸叶片:“大叔,您看要是能改良一下品种,或者学习点新的种植技术,比如节水灌溉啥的,是不是能让收成好点?”
老汉眼睛一亮:“倒是想啊,可我们也不懂那些。村里以前也来人讲过,说的都是些名词,啥‘滴灌技术’‘抗旱品种’,听得云里雾里的,也没学会。”
“那要是有专门的人来教,手把手地教你们咋种,咋管,您愿意学不?” 季秋水问道。
“那咋不愿意!” 老汉连忙说,“只要能多打粮食,多挣钱,再累我也学!”
季秋水笑着说:“大叔,我回去跟领导反映反映,看看能不能请些农业专家来村里,给大家搞搞培训,教教技术。以后有这方面的培训啥的,您可得多参加参加,说不定就能多挣不少钱呢。”
“好嘞,好嘞!” 老汉乐得合不拢嘴,“要是真有这好事,我第一个报名!”
在地里聊了半天,季秋水又跟着老汉回了家。土坯房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老汉的老伴端来一碗凉水解渴,季秋水接过来,说了声谢谢,咕咚咕咚喝了下去,看得老两口直乐。
“姑娘,你这孩子实在,不像有些干部,来了就知道摆架子。” 老太太笑着说。
“大妈,我也是农村出来的,知道种地的不容易。” 季秋水这话没说假,她老家也是农村的,只是后来考上大学才进了城。
聊天中,季秋水了解到老汉家的情况:儿子在镇上打零工,一个月挣不了多少钱,还要供孙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要是孙子再大点就好了,我就能跟儿子一起去打工,多挣点钱。” 老汉说。
…………
在村里待了一整天,季秋水又走访了几户人家。她走进低矮的土房,看到生病的孩子躺在床上,父母愁眉不展;她坐在昏暗的堂屋里,听独居的老人诉说生活的艰难。每到一户,她都用平实的语言和他们交流,听他们讲家里的难处,讲心里的期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