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大名府城外的运河码头上,却已是一派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
得益于漕运分司的整顿和新的商税政策,河道疏浚,关卡效率提升,盘剥减少,南来北往的商船明显增多。码头上,扛包的苦力喊着号子,账房先生拨拉着算盘,监督货物的新军士兵肃立一旁,一切井然有序。
在这片繁忙之中,几艘装饰考究、吃水颇深的官船悄然靠岸。船上下来的一行人,衣着光鲜,气度不凡,虽尽力掩饰,但眉宇间那份久居人上的从容与精明,却与寻常商贾迥异。
为首的是一位身着酱色锦袍、年约五旬的老者,目光开阖之间,精光内蕴。他便是南直隶松江府最大的布商之一,号称“沈半城”的沈万川。跟在他身后的,除了自家子侄和得力掌柜,还有几位来自徽州、山西等地的商界巨擘。
他们此行,并非为了寻常的贩运货物,而是嗅着一种名为“机遇”的特殊气味,千里迢迢赶来大名府的。
“数据核查”、“新政”、“国资商行”、“发展基金”……这些新鲜而陌生的词汇,伴随着大名府剿匪大捷、府库暴增、吏治肃清的消息,早已通过商队独有的信息网络,传到了这些嗅觉最为灵敏的顶级商人耳中。
商人逐利,天经地义。但他们更懂得,在如今这个乱世,最大的利,往往隐藏在“势”之中。大名府这股突如其来的“新势”,让他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也感到了深深的不安——若这“新势”成真,旧的商业格局必将被彻底颠覆。
因此,他们来了。名为考察市场,实为探听虚实,寻找合作,或者……扼杀威胁。
负责接待他们的是“大名府国资商行”的总管事,原是数据组的一名骨干,名叫周文博,年纪虽轻,但在陈远的熏陶下,言谈举止已颇为干练。
周文博没有在传统的府衙接待这些贵客,而是将他们请到了数据核查公署隔壁,一处新设立的“招商引资洽谈馆”。馆内布置简洁明快,墙上挂着《大名府投资机会示意图》、《主要产业扶持政策一览表》等图表,桌上摆放着印刷精美的招商文书和数据手册。
这种前所未见的接待方式,让沈万川等人颇感新奇,也暗自警惕。
“周管事,”寒暄过后,沈万川开门见山,试探着问道,“老夫等人远道而来,听闻贵府在陈郎中治下,气象一新,商税公平,治安良好,心向往之。只是不知,这‘国资商行’与‘发展基金’,究竟是何章程?我等外来商贾,若欲在此经营,有何便利,又需遵循何种……新规矩?”
周文博微微一笑,不卑不亢:“沈东家,诸位老板,欢迎来到大名府。我们陈大人常言,‘商业之要,在于流通与信用’。国资商行,乃是府衙整合原有官产、抄没逆产所设,旨在规范市场,平抑物价,并投资于关乎民生的关键行业。至于发展基金,则主要为有潜力、缺资金的本外地商人,提供低息借贷,扶持产业发展。”
他指着墙上的政策一览表:“至于便利,我府推行‘一站式’商税征收,所有税目、税率公开透明,绝无额外勒索。对于投资兴建工坊、开拓新商路、引进新技术者,更有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和资金补贴。这是具体的条款细则,请诸位过目。”
沈万川等人接过那装订成册、条款清晰的政策文书,仔细翻阅,越看越是心惊。这上面的许多概念,如“专利权保护”、“最低工资保障”、“生产安全标准”、“标准化合约”等,闻所未闻,却又隐隐契合商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当然,”周文博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便利与扶持,也意味着责任与约束。所有在大名府经营的商号,必须建立规范的账目,接受数据核查公署的定期审计。不得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用工需签订正式契约,保障雇工基本权益。若有违反,处罚将极其严厉,绝无通融。”
恩威并施,规则清晰!这与他们过去习惯的,依靠人情关系、灰色手段经营的模式,截然不同。
几位商界巨擘交换着眼神,心中波澜起伏。这套体系,看似束缚,实则建立了一种更高效、更可预期的商业环境。若能适应,或许真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但这也意味着,他们过去积累的很多人脉和“潜规则”优势,将荡然无存。
“不知……我等可否有幸,拜见陈郎中一面?”沈万川沉吟片刻,提出了请求。他需要亲自见一见那个缔造了这一切的年轻人,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
周文博似乎早有预料:“陈大人已知诸位到来。大人言,商人亦是国之基石,正当之利,取之有道即可。他今日下午,可在公署花厅,与诸位晤谈一刻钟。”
下午,花厅之内。
陈远没有穿官服,只是一身简单的青衫,但坐在那里,自然有一种渊渟岳峙的气度。他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我的KPI拯救大明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明末:我的KPI拯救大明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