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是没有种过地的。
让她来指点积年老农,难免有些班门弄斧,纸上谈兵。
但没关系,如今的种地技术才刚刚系统进步一点点,哪怕是纸上谈兵,她只要资料凑的足够多,总也能有提升的。
比如明清时期的《农言着实》等,谷雨种山坡,立夏种河湾——如今虽无二十四节气,但种植气候是可以摸索的。
唐宋用来提升种子发芽率的砘。
魏晋《齐民要术》的选种、留种、存种以及间苗方法。
再不行,还有汉朝的《泛胜之书》,里面不仅有最早期的给种子施肥拌药的【溲种法】,还有粟麦轮作、间种套种等方法……
至于关键的耧车、铁锄、曲辕犁等农具,如今都在少府库房存放着呢。
她看着自己整理的笔记,此刻对接下来的谈话也大为期待。
不多时,治粟内史退至一旁,而那些黔首们则战战兢兢入了殿。
……
他们看起来,很老。
这种老不是年龄——最大的那人,也不过才五十不到,更多的都是三十出头的壮年。
他们的头发凌乱,胡乱剪短后在头上有不规整的发髻,发丝灰白夹杂,干硬粗糙,毫无美感。
什么?
你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黔首,是没有资格讲这种礼仪的啊。贵族公卿士大夫,连重大祭祀都不会允许他们参与的。
他们从出生只需要做一件事:活下去。
秦时一一看过去——他们皮肤黝黑、脸颊发红,甚至脸上有厚厚的很不美观的皴裂壳子。
身子都瘦,有高有矮,但都有些佝偻驼背——常年重体力工作,营养又跟不上,大多如此。
更别提高耸的颧骨、粗壮的手骨节,还有永远洗不干净、甚至还能看到断裂痕迹的黑乎乎指甲……
不仅老,还瘦骨嶙峋。
让秦时来看,后世电视剧中刻意筛选出来的干瘦灾民,都比他们圆润白胖。
而这,甚至是治粟内史从各地征调而来的、最会种地的那群人。
果然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
她微笑起来,神色万分柔和:
“千里迢迢请诸位老丈过来,是因为我有一个农庄,想要在里头试一试能让粟米多收两斗的方法——老丈们也不必担心家中无人照看,在田庄工作一年,若不成,每月都有粟米发放的。”
“若成了,这上好的粟米良种和种植方法,也会让诸位带回家乡去,教给本地乡县。”
治粟内史在一旁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一国王后之尊,在这里为这三斗两斗的粮食与这些庶民们认真承诺,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可是……
他又静静看去,王后没有拿自己昆仑秘法的事来说,也没有说些什么亩产千斤的虚话,反而只踏踏实实、甚至格外保守的说每亩多收两斗……
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呢?
因为对这些最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黔首们来说,田地是什么脾性,他们再明白不过了。
若说亩产千斛粟,他们自己就要先不信。
可若说每亩多收两斗——贵人们这样有本事,学问又多,莫不是真有这等方法?
再加上家中无后顾之忧,这简单三言两语,立刻就安定了他们的心!
其实,秦时不过将心比心罢了。
抛开阶级时代与背景,天下打工人的诉求也不过就是那些——后世谈钱,现在谈粮食,千古未变的硬道理。
至于为什么只说两三斗……
饼画的太大太圆,遇到诈骗的概率比撞大运的概率要大多了,很难取信于人的。
对于底层的农民来说,就更加如此了。
果然,黔首们大胆抬起头来,不由自主朝身边人看去,显然也很受触动。
秦时也不并不催促,只静静等待一会儿才说道:“这一年分离不大容易,因此,倘若诸位愿意,也可将家中妻子儿女一同带来。”
“若不愿,也同样能领两斗粟回家去。”
治粟内史张了张嘴,心说小民不通礼仪,向来畏威大于怀德,地方官治理时,倘若稍软弱些,恐怕就要被蹬鼻子上脸了。
王后一声令下即可,对着他们,又有什么好礼贤下士的?
但他胸中千言,再看王后身边两位长史眼观鼻鼻观心,八风不动,不由又沉默下去了。
秦时在上方看到,也微微叹了口气。
仕宦各有立场,秦王衡的阶级敌人,可还多着呢。
而阶下乌泱泱大群黔首为王后的和善心头惴惴——他们不想给贵人干活,只想快些回乡!
但……
就是再实诚的黔首,也知道贵人是不容忤逆的。
大家沉默良久,最终还是有人战战兢兢行了礼——
“回王后,小人,小人没有妻儿,家中只有寡母,不知可否一同带来?”
他们来时坐的是关中战船,又稳又快,除了晕船有些难受外,竟是最舒服的一次赶路。
连召集他们都舍得出动战船,贵人种之事定然十分重要,又哪里会轻易放过他们?
还不如将阿母带上,娘俩不论是死是活,好歹不用像之前征发战场那样牵挂着了。
人都有从众心理,有些事,只要有人开头,自然有人会跟随。
有这人当先,其余诸人到底也都还同意了。
除了畏惧贵人之外,实在是——便是回到家乡,他们的税交完之后,家中仍剩不下一颗粟米了!
既如此,还不如在贵人田庄里先混口饭吃吧,多活一日算一日。
秦时不在乎他们心里作何想——她承诺了,就会做到。对方不敢,她也没有太多功夫一点一点去博取信任。
等到在田庄生活久了,自然就明白了。
至于不情愿会不会导致效率低下……
身为农人,便是满心不情愿,站到地里看到庄稼,定然也是舍不得糟蹋的。
这世上,不仅君子可以欺之以方啊。
她含笑应允:“家中父母无人照料的,也同样可以一并带来——赤女,你安排郎官去同内史一并商量筹办此事吧。”
多个人多张嘴,但现在的人可没有不干活的!大王既说田庄广袤,那多一人少一人,压根没什么区别。
赤女面对朝堂官员,多少是有些经验不足。可如何安抚调理这些与她同一出身的黔首们,她却是格外有信心:
“诺。”
? ?来啦!不好意思耽误好久。
《秦时记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醉爱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醉爱小说网!
喜欢秦时记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秦时记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