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圣旨宣读完毕,东林党人乐了,齐、浙、楚、昆等党派就有些不太高兴了。
不过这是朱由校登基后的第一个朝会,算是新君与百官的第一次见面,倒也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在这个时候添堵。
就在众人等着散朝的时候,王安又拿出了一道圣旨,朗声道:“陛下恩旨,百官接诏!”
“恩旨?”
百官微微一愣,就连内阁的几位阁臣也不由皱了皱眉头。
之前的那些圣旨都是经过内阁的,他们心里也有底,可是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恩旨”是什么意思?莫非是“中旨?”
所谓中旨,在百官看来,就是皇帝越过规章制度,越级提拔官员,对外戚勋贵胡乱封赏的一种旨意,严重破坏了朝廷的运行机制。
说白了,就是皇帝独裁,损害了全体官员的利益,遭到了所有官员的抵制,
因此,自嘉靖帝之后的历代皇帝,就没有下过中旨了,因为在官员们眼中,不经过内阁的旨意,是不合法的,就算皇帝下了,官员也不会接的,谁接了谁就等于是自绝于官场。
如今新君刚刚登基,就越过内阁颁发中旨,接吧不好向天下人交代,不接岂不是让新君下不来台?
想到这里,殿内的文武官员不由心思急转,心中权衡着接还是不接。
一时间,整个奉天殿内,陷入了诡异的安静当中。
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校,做出一脸好奇的样子,看向百官。
“诸卿这是怎么了?为何不接朕的旨意?”
“咳~!”
首辅方从哲轻咳一声,而后站出身来:“陛下,您初涉朝政,想来是诸事不明,这个圣旨,需由陛下传谕,内阁草拟才行,不知您这道圣旨是......?”
朱由校微微一怔:“可是为何无人跟朕说过此事?”
一听这话,百官这才回过神来,先帝不被神宗皇帝所喜,整日如履薄冰、艰难生存,以至于忽略了对朱由校的教育。
想到这里,文武百官对于朱由校突下中旨一事,也就释然了,没人教,也就是不知道。
不知者,不怪嘛!
同时,百官也动起了小心思,开始琢磨着为新君找老师,或者直接当新君的老师。
要知道,当皇帝的老师,虽然不一定能够位高权重,但是位高权重的官员极大多数都是皇帝的老师。
就在百官心思各异之际,后排的一名官员当即抢先跪了下去。
“臣,黄立极,奉诏!!”
黄立极的声音很大,清晰的传入所有官员耳中,回荡于大殿当中,打断了所有人的思绪。
“臣奉诏!”
见有人带头,方从哲也跪了下去,别人不给新君面子,他肯定得给,自己如今深陷红丸一案,能不能保住这条老命,全靠新君了。
“臣等奉诏!”
见方从哲这个浙党头子跪了,朝中浙党成员,以及与浙党结盟的齐党、楚党也纷纷跪了下去,连同刘一燝、周嘉谟、孙如游这些没有党派的人也跪地奉诏。
一时间,朝中只剩那些东林党人,孤零零的站在殿内。
“臣,杨涟奉诏!!”
杨涟看了前方的韩爌一眼,眉头微皱,随即高呼一声,跪了下去。
在杨涟看来,虽然新君不懂规矩,但毕竟是天子,一言九鼎,况且这是新君第一次朝会,若是折了面子,实在有损天子威严。
有了杨涟带头,其余东林党人也不再坚持,一齐跪了下去,在他们看来,自己这些人,刚刚才得到了封赏,也不好反对。
看着所有人都跪下了,王安这才展开诏书,朗声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自幼长于宫中,一应吃穿用度,皆予取予求,从不曾想过官员、百姓之艰难。
然,朕听闻,一部堂官者,一年奉银也不过区区一百五十两,尚不及朕之一身常服,又如何养活一家老小?
众爱卿生活如此之艰难,朕甚感心痛。
朕决意,违背祖宗之法,为重爱卿提高俸禄,以保众爱卿用度无忧,钦此!”
随着王安宣读完毕,所有官员的大脑,全都出现了短暂的空白。
提俸禄了?这是真的?
一百多年,足足一百多年呐,总算是加俸了,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
想到这里,那些低级官员,差点儿就开心的跳了起来,全然忽略了圣旨当中那句:违背祖宗之法。
“臣等接旨!!”
不待首辅发话,后排的那些小官以及那些日子拮据的言官、御史们,纷纷叩首谢恩。
身为户部尚书的韩爌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可是担心众怒难犯,只得将话又憋了回去。
大明官员的俸禄那是出了名的低,那些位置高的、权利大的,每年夏天有地方官员送来的冰敬,冬天有碳敬,逢年过节的,送礼的也是络绎不绝,他们即便不靠俸禄,也能过的相当滋润。
可是那些职位低的官员的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尤其县级的地方官员。
按照大明的制度,一个县衙,只有县令、县丞等几个少数人员才有资格领取朝廷的俸禄,其余的都得靠县令自己想办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之木匠天子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明末之木匠天子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