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权归属于赵祯和枢密院,带兵权…则属于各路兵马司。
孙继邺便是陕西路兵马帅臣,相当于一个分军区一把手,他权力大不大?
他根本没权力…
赵祯若不给他调禁军,枢密院不给他签发授权文书,他就是个光杆司令。
即便他带兵,也根本不可能造反。那些兵可不是他的,那都是归管军八位管理的禁军!
人家妻儿老小都在汴京,打完仗要回家的,你孙继邺是哪根葱?
可想而知,孙继邺很难做到如臂使指般指挥禁军。
这就是所谓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这套制度严不严谨?哪怕是军中顶级大佬,也根本造不了反。
看官们这下明白,北宋的武将们有多憋屈了吧?
背黑锅的是他们,享受荣光的却是东西二府,冤不冤?
饶是如此,赵三犹不放心,还要派出宦官监军。
似这种蠢事,行伍出身的赵二,绝对干不出来。
若赵二不被赵三毒死,他大概会将兵制修改为:
禁军在汴京进行日常训练,战时由各边路帅臣统辖,战事结束后,禁军留下少量军队进行守御后归京。
驻守边境的禁军,粮饷等仍由两司三衙发放,边路帅臣向枢密院递交守备计划,由皇帝和枢密院协商布防、驻军安排,帅臣们只管执行圣旨。
这样一来,没有宦官掣肘,帅臣们可以充分发挥临敌应变之能,且没有兵变之忧。
可惜,赵三这个衙内不知兵,将赵二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所以,秦琪压根儿不去想改变兵制。
连范仲淹都办不成的事儿,他一个未及冠的小屁孩儿凭什么办到?
这就是他“战力不够,装备来凑”策略的根本原因。
还是那句话,北宋自赵三时起,便注定药丸。
若非小乙哥引发的蝴蝶效应,西北诸边路帅臣,到死都不可能参与东西二府军事会议。
文官对武官的抵触…或许用歧视来形容更贴切。
这口大黑锅,也不能全让北宋背,李唐藩镇造成的五代十国,让老百姓们受尽人间炼狱之苦,这才是问题根源所在。
那些饱经摧残之人的后代,如今许多人都已做官,所以,文官歧视武将是有道理的。
武将们也是在为他们的前辈们还血泪债。
正因如此,西北诸路帅臣有幸参与中枢军事会议,一定会在出发前,拼尽全力布置好防务。
这可是北宋破天荒头一遭,若出半点差池,谁担得起责?
想通所有关节后,秦琪心中已有定计。
他准备趁这段时间,多造出几把和平缔造者。
因为,无底线的李元昊,极有可能会采取刺杀行动。
他将自己制造秘密武器的计划说出来后,韩亿突然开口。
“小乙,你可曾听说过种世衡?”
喜欢大宋行医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宋行医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