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皇庄的“祥瑞”——耐寒薯苗
皇庄那口“神井”带来的短暂喧嚣,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涟漪尚未散尽,便被更沉重、更广阔的干旱与从西北飘来的不祥阴云所吞没。朱由检脸上的泥点还没擦干净,西北流民的消息就像一块冰,沉沉地坠在他心头。
“星火燎原……”他站在皇庄简陋的书房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却穿透糊着高丽纸的窗棂,投向那片依旧被毒辣日头炙烤的土地。李若琏的密报在他脑中盘旋,字字如刀。催征如故,民怨沸腾,“点灯子”……这些字眼组合在一起,勾勒出的是一幅令人窒息的末日图景。
方正化无声地侍立一旁,将一杯温度刚好的清茶放在朱由检手边。他敏锐地察觉到自家殿下身上那股少有的沉重,那不是面对魏忠贤试探时的机敏伪装,而是真正触及巨大危机时,源自灵魂深处的凝重。
“方正化,”朱由检的声音有些干涩,“咱们这点小打小闹的沟渠,救得了皇庄几百亩地,救不了北直隶,更救不了陕北千里饿殍。”他端起茶杯,却没有喝,“李若琏的情报……通政司能压下陕北的告急文书,却压不住流民手中的刀。等那燎原之火真的烧起来,一切都晚了。”
方正化微微躬身:“殿下忧国忧民之心,天地可鉴。然人力终有穷尽,天灾无情,非一人一力可挽。”
“是啊,天灾无情……”朱由检放下茶杯,眼神却渐渐凝聚起一丝锐利,“但天灾之下,人祸更甚!魏忠贤只顾揽权敛财,堵塞言路,视万民如草芥!这才是真正的催命符!”他深吸一口气,似乎在平复翻涌的情绪,“人力有穷,但智慧无穷!靠打井引水,杯水车薪。要想真正抗住这‘小冰河’的寒气,救活更多的人,我们需要的是……能在贫瘠土地上,在老天爷不给脸的时候,也能顽强活下来、还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方正化心中一动,立刻想到了什么:“殿下是指……之前让王心之通过海商,秘密寻觅的那种海外异种?”
“不错!”朱由检眼中燃起希冀的光芒,“算算日子,也该到了!王心之那边有消息了吗?”
话音未落,书房的门被轻轻叩响。王心之那熟悉又带着点雀跃的公鸭嗓在门外响起:“殿下!殿下!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进来!”朱由检精神一振。
王心之几乎是滚进来的,脸上带着长途奔波的风尘和难以抑制的兴奋。他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用油布和稻草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长条状包裹,像抱着稀世珍宝。
“殿下!沈……沈家船队的人,昨儿深夜悄悄把东西送来了!”王心之气喘吁吁,小心翼翼地将包裹放在书桌上,一层层揭开油布和稻草。
随着包裹打开,一股带着泥土和海腥气的湿润气息弥漫开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捆捆用湿润苔藓精心包裹着的藤蔓。藤蔓呈紫红色,看起来有些蔫吧,但生命力犹存,上面还带着零星的、形状奇特的卵圆形叶片。藤蔓的节点处,隐约可见一些细小的、尚未萌发的芽点。
“就是它!”朱由检激动地凑上前,手指轻轻抚过那带着绒毛的藤蔓,眼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喜爱,“番薯!甘薯!地瓜!宝贝!真是大宝贝啊!”他连换了几个称呼,足见其重视。
王心之和方正化看着桌上这捆其貌不扬、甚至有点蔫头耷脑的藤蔓,再看看自家殿下那副如获至宝、恨不得亲上两口的模样,面面相觑,眼神里充满了困惑。这……就是殿下心心念念、花了重金、冒着风险从海外弄来的“救荒神物”?怎么看都像是一堆快干死的野草啊!能比得上金贵的稻米麦子?
“殿……殿下,”王心之小心翼翼地问,“这‘番薯’……真能吃?长得啥样?比白面馍馍还好?”他实在无法把这堆藤蔓和“饱腹”、“高产”联系起来。
朱由检哈哈一笑,心情大好,耐心解释道:“能吃!当然能吃!而且浑身是宝!这藤蔓,嫩的可以当菜炒着吃!老藤可以喂牲口!最宝贝的是它埋在地下的块根!”他用手比划着,“长在地下,像……嗯,像纺锤,也像大号的蚕蛹,皮有红的、紫的、白的,切开里面是黄心或者白心,蒸熟了又香又甜又面!顶饿!最妙的是,这东西耐旱、耐贫瘠,山坡地、沙土地都能长!不挑地方!产量还高得吓人!一亩地轻轻松松产个十几石(明代一石约合现在一百多斤)!要是侍弄得好,翻倍都有可能!”
“十……十几石?!”王心之和方正化同时倒吸一口凉气!他们虽然不事农桑,但也知道北方上好的水浇地,一亩麦子能收个两三石已是丰年!这貌不惊人的“番薯”,产量竟是麦子的好几倍?!还能在贫瘠的旱地生长?这……这简直是神话!
“殿下!此言当真?!”方正化素来沉稳,此刻声音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如果这是真的,这捆藤蔓的价值,远超十面“琉璃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在造大明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在造大明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