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四年的夏末秋初,应天城依旧浸泡在尚未散尽的溽暑余威之中,但官场的气氛,却因一道突如其来的旨意,陡然掀起了新的波澜。
一道经过司礼监郑重誊黄、由宫中快马直送翰林院的明发谕旨,彻底改变了林霄看似已然固定的轨迹。
谕旨内容简明扼要,却字字千钧:淮西赈济事宜,关乎民生社稷,朝廷高度重视。特擢翰林院修撰林霄,为“淮西赈灾协理官”,即刻赴任,协助钦差大臣、户部右侍郎范敏,协调督办凤阳、泗州等地灾后赈济、以工代赈及疫病防治诸务。旨意中特别强调,林霄需“用心实务,明察暗访,务使朝廷恩泽,实惠及民”,并赋予其“遇有紧急情弊,可密折直奏”之权。
这道旨意,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翰林院上下为之震动。协理官虽非主官,但“密折直奏”之权,却意味着此人已简在帝心,拥有了直达天听的特别通道。更何况,其职责明确包含了“明察暗访”,这分明是皇帝对现有赈济体系的不信任,欲借林霄这双“新眼”去查看地方实情。
孙耀宗亲自将谕旨交到林霄手中时,脸上的笑容复杂难言,既有上官的勉励,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艳羡与忌惮。
“林修撰……不,林协理,陛下信重,委以重任,此乃我翰林院之荣光。望你此去,兢兢业业,不负圣恩,亦要……好自为之。”最后四个字,说得意味深长。地方官场水深似海,赈灾更是牵扯无数利益,一个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林霄跪接旨意,心中亦是波涛汹涌,这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他原以为皇帝最多让他在编书时多负责“食货志”部分,没想到竟直接将他派往赈灾一线!这既是天大的机遇,可以让他跳出翰林院的方寸之地,亲眼观察这个时代的基层运作,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尤其是“明察暗访”之权,更为他提供了极大的操作空间;但同时也是极致的凶险,他即将直面地方官吏的盘根错节、胥吏的奸猾、乃至可能存在的豪强势力,一旦处理不当,或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逆鳞,后果不堪设想。
“微臣林霄,领旨谢恩!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不负孙大人期望!”他压下心中杂念,脸上浮现出恰到好处的激动、惶恐与坚毅,将一个骤逢重任的年轻官员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两日,林霄在一种紧张而高效的状态下度过。
他先是前往户部,拜见了此次赈灾的钦差正使、户部右侍郎范敏。
范敏是个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干吏,以精于钱粮、作风强硬着称。他对林霄这个“空降”的协理官,态度不冷不热,公事公办地交代了行程安排、人员调配以及前期掌握的灾情概要,言语间透露出对翰林官能否胜任实务的淡淡质疑。
林霄姿态放得极低,只言“下官才疏学浅,此行全赖范大人提点,唯知勤勉办事,绝不敢擅专”,倒也令范敏挑不出错处。
更重要的准备,则是在无人知晓的暗处进行。他利用最后的时间,再次仔细梳理了近期搜集的所有关于淮西地区的地理、物产、吏治、乃至地方大族的信息,并将其与苏婉通过隐秘渠道送来的一些关于凤阳府官场人际网络的零碎情报相互印证。
临行前夜,一场意料之中却又格外急促的密会,在西山那座已承载了太多秘密的听松亭中上演。
秋意初显,山风已带凉意,亭周松涛阵阵,更显幽寂。苏婉披着一件月白色的斗篷,亭中石桌上,除了惯例的茶具,还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锦囊。
“霄郎此行,凶险与机遇并存,妾身……亦喜亦忧。”苏婉的开场白直接而凝重,眸中满是化不开的关切。
“喜的是,霄郎终得展布之机,可亲历民疾,实践所学;忧的是,淮西官场,绝非善地。凤阳乃帝乡,关系盘根错节,地方官吏多有倚仗。此番赈灾,钱粮过手,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多少只手想着从中分一杯羹。范敏侍郎虽称干练,然其是否真能如臂使指,尚未可知。”
林霄握住她微凉的手,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担忧:“婉儿所言,正是我心中所虑。陛下予我‘明察暗访’之权,既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此行,我当以‘明’护身,以‘暗’查弊。表面文章要做足,协理分内之事,绝不逾越,一切听从范大人安排。暗地里……”他压低了声音,“我需一双能看透迷雾的眼睛。”
苏婉将锦囊推到他面前:“妾身所能助者,尽在于此。内有银票若干,以备不时之需,皆是小额散票,来源干净。另有几封名帖,是家父在凤阳、泗州几位故交或可信商号的,彼等或能提供些许方便,但人心隔肚皮,霄郎用之务必谨慎,不可全信。此外……”
她取出一枚看似普通的铜符,上刻模糊云纹,“此物乃苏家商行内部信物,持此物至泗州‘永盛’绸缎庄,寻一位姓冯的掌柜,或可得到一些市井之间的消息。此人曾是家父旧部,忠诚可靠,但仅限传递消息,万不可让其卷入过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