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病重的消息,如同冬日里骤然压城的铅云,沉甸甸地笼罩在整个皇城上空,连往日最喧嚣的市井街巷都仿佛被抽走了生气,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寂静。
虽未明言太子病情,但宫中太医频繁往来东宫、药味日夜不散,以及皇帝连续数日罢朝、面色阴沉的消息,如同无形的蛛网,将不祥的预感传递到每一个敏锐的人的心里。
国本动摇,牵动着天下臣民的神经,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慌在暗流中涌动。
在这片惶惑之中,林霄表面维持着与其他同僚无异的忧色,内心却掀起了比旁人更为复杂、更为焦灼的波澜。
他深知,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尤其是面对可能复杂的感染、未知的病毒抑或是迁延日久的慢性恶疾,即便是汇聚了天下顶尖医术的太医们,其手段也极其有限。
放血、艾灸、药石攻伐……这些方法若是对症或可奏效,但若遇上棘手的疑难杂症,或是严重的细菌、病毒感染,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能因消毒不严、护理不当而加重病情。
来自现代的灵魂,是林霄深藏心底的最大秘密,也是他此刻无力感的来源。
他脑海中储存着那些超越时代的基本医学常识:微生物致病的概念、消毒隔离的重要性、营养支持对恢复的关键作用、静养对于免疫系统的意义……这些在现代社会近乎常识的理念,在此刻却成了无法宣之于口的“天机”。
他清楚地知道,凭借这些知识,他或许无法妙手回春,根治太子的疾病,但如果运用得当,至少能显着改善治疗环境,降低继发感染的风险,为太子虚弱的身体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增强其自身的抵抗力,从而为太医们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可能性。
这就好比为一盏即将油尽的灯,小心翼翼地挡去穿堂风,或许就能让它多燃烧一会儿,等待转机的到来。
但是,如何将这些在时人看来“离经叛道”、“匪夷所思”的理念,安全、有效地传递到戒备森严的东宫,施加于金尊玉贵的太子之身?这个难题,如同横亘在眼前的一道天堑。直接上书陈情?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且不说他一个区区六品翰林修撰,人微言轻,所言根本无人会信,单是这些挑战传统医道、闻所未闻的“怪异”说法,就足以让他被扣上“妖言惑众”、“左道乱政”的罪名,轻则革职流放,重则下狱问斩。
他不能暴露自己,一丝一毫的风险都不能冒。任何可能引火烧身、牵连家族和苏婉的举动,都必须彻底杜绝。
必须极其谨慎,曲折,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且绝不能留下任何与自己相关的痕迹。他需要做一个隐藏在幕后的推手,通过精心的设计,让这些理念以另一种“合理”的面貌,悄然渗透进去。
经过连续几日的苦思冥想,权衡各种利弊风险,林霄最终决定双管齐下,启动两个极其隐秘、迂回的渠道进行尝试。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渗透战,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首先,他选择从自身做起,在自己身上进行一场“表演式”的试验。他要为那些超越时代的理念,创造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出处,并制造一次可以被观察到的“成功案例”。
机会很快来临,初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林霄故意在当值时衣着单薄,又“恰好”在藏书阁整理旧籍时待得久了些,受了些风寒。次日,他便出现了明显的咳嗽、流涕症状。他立刻依循规矩,向翰林院上司告假,理由是“感染风寒,恐传染同僚”,然后便回到自己的小院,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探视。
接着,他开始了精心设计的“自我疗愈”过程。他让忠心耿耿的老仆林福买来大量的食醋,在房中用小炉子缓缓煮沸熏蒸,空气中顿时弥漫开一股酸涩的气息,这是他所能想到的、最接近空气消毒且在此时代可行的替代方法。
他又找来一些洁净的细棉布,亲手缝制了几个简陋的口罩,让老仆在进入房间送饭送药时务必戴上,并解释这是为了防止病气“过”给他,以传统“避秽”观念包装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他还特意吩咐林福,饮食务必清淡,多准备粥品和温热的水,并煞费苦心地“研读”了几本前朝的食疗古籍,从中“发掘”出一些诸如“雪梨川贝羹”、“百合莲子粥”、“姜丝萝卜汤”等具有润肺、化痰、发散表邪功效的食谱,让老仆严格按照“古方”制作。
这场病,林霄本就年轻体健,加上适当的休息和这些看似“古怪”实则符合基本卫生原理的措施,果然比一般人恢复得快些,症状也轻得多。
病愈之后,他回到翰林院,在同僚间闲谈时,便“无意”地谈起这次生病的经历。他带着几分感慨和几分“侥幸”的语气说道:“……此番病来如山倒,起初也甚是担忧。后来想起曾在某本残破的古医杂记中看到些养护之法,便姑妄试之。闭门静养,以醋熏蒸居所避秽,又以棉布覆面,以防病气传与他人,饮食皆循古法,清淡为宜,佐以些润肺羹汤。说来也奇,此次病势虽凶,好得却似比往常快些,身上也爽利不少。”他刻意将一切功劳都归于虚无缥缈的“古书”,将自己完全撇清,语气中充满了一种“偶然得之”的不确定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