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岚听得格外认真,他想起自己直播卖薯条时,老乡们主动来帮忙出镜;想起薯条厂资金紧张时,张卫国主动协调帮扶资金——这些其实都是党组织凝聚力的体现,只是自己之前没有系统地总结和推进。课后,他主动找到张老师,请教如何在乡村产业中发挥党支部作用。
“关键是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张老师笑着说,“比如薯条厂可以成立党支部,把种薯户中的党员、车间里的党员组织起来,设‘党员示范岗’,既解决生产销售中的难题,又能团结群众。你回去可以试试,把党支部变成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回到宿舍,李泽岚立刻拿出笔记本,开始梳理青石乡薯条厂的党员情况:种薯户里有5名老党员,车间里有3名年轻党员,之前都只是零散地参加乡党委的活动,没有和产业结合起来。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成立薯条厂党支部”“设立党员责任田”“党员带头搞技术革新”等几条思路,越写越觉得清晰——原来党建和产业不是两张皮,而是能拧成一股绳的。
晚上,苏晴打来电话,问他在党校的情况。李泽岚兴奋地跟她分享党课的收获:“以前总觉得党建是虚的,现在才明白,党建是实的,能解决真问题。等我回去,就把薯条厂的党支部建起来,让党员带头帮老乡们解决种薯技术、产品销售的问题,这样不仅产业能发展,老乡们也能更信任党组织。”
苏晴在电话里笑着说:“我爸听了肯定高兴,他总说‘基层干部就得懂党建、抓党建’。你好好学,我周末去省城看你,顺便尝尝你们党校的食堂伙食。”
挂了电话,李泽岚看着窗外的夜色,党校的路灯亮得格外整齐,像一排指引方向的灯塔。他知道,这三个月的学习,不仅是补理论知识的课,更是补党性修养的课。从青石乡的薯条厂到省委党校的课堂,变的是学习环境,不变的是为老乡们办实事的初心,而他要做的,就是把党的理论和政策,变成带领青石乡发展的“金钥匙”。
接下来的几天,李泽岚全身心投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解读》课上,老师讲解“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他结合薯条厂的经历,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分享了拒绝南方食品集团苛刻条件、靠直播和线下小渠道打开销路的故事,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王建军课后拍着他的肩说:“你这实践经验太宝贵了,比我们在机关里看文件管用多了!”
张劲松也凑过来说:“你那个‘零门槛合作’模式,其实可以和党建结合起来——让党支部出面和小餐馆、超市签协议,既保证农户的利益,又能树立党组织的威信。下次实践调研,咱们可以去看看类似的案例。”
李泽岚把同学们的建议都记在笔记本上,心里越来越踏实。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摸索,党校这个集体里,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经验和思考,这些都将成为他回青石乡后干事创业的宝贵财富。而父亲当初暗地为他争取学习机会的用心,也让他更加明白,党性修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用行动践行对党的承诺,对群众的责任。
三月的省城,春风渐暖,党校的柳树已经绿了枝头。李泽岚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预习当天的课程;晚上则和室友们一起讨论到深夜,从党建理论到产业模式,从政策解读到基层实践,每个人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心得。在这个充满正能量的集体里,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那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事业的追求,更是作为一名党员,想要为群众多做实事的初心在燃烧。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从窑洞到省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