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八,青川县的年味像浸了糖的蒸糕,从街头甜到巷尾。化肥厂家属院门口的老槐树裹着几圈红绸,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喜气;巷口张记杂货店的玻璃窗上,周慧前几天帮忙贴的倒福字沾着薄雪,透着暖融融的烟火气;更远处的小吃摊前,炸糖糕的油锅滋滋作响,金黄的糖糕裹着芝麻,刚捞出来就被路人抢着买,甜香飘得满街都是。
李泽岚处理完薯条厂的最后一批年后订单,拎着两箱印着“青石乡薯条”的礼盒,骑着那辆骑了五年的电动车往家赶。车筐里还放着给父母买的棉鞋——父亲李建国的脚有老寒腿,母亲周慧的鞋底磨薄了,他特意在县城百货店挑了两双加绒的,想着让他们过年能暖和点。
二十分钟的路程,李泽岚骑得很慢。路过青石乡与县城交界的种薯地时,他还停下车看了看——地里盖着一层薄雪,像给土壤盖了层白棉被,雪下的种薯种正养着劲儿,等开春就能冒出绿芽。他想起去年冬天,就是在这片地里,老周和老乡们蹲在雪地里给种薯窖盖塑料布,冻得手通红还笑着说“明年准是好收成”,心里就觉得踏实。
刚到化肥厂家属院门口,就看见周慧拎着菜篮子往回走。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棉袄,蓝布围裙还系在腰间,鬓角沾了点碎雪,手里的菜篮子装得满满当当,连提手都被勒出了红印。看见李泽岚,她眼睛一下子亮了,赶紧加快脚步迎上来:“可算回来了!你爸下午跟厂里请假提前退岗,在家炖着排骨呢,就等你开饭。”
李泽岚赶紧跳下车,接过母亲手里的菜篮子,入手沉甸甸的——里面有带着泥的韭菜、土黄色的笨鸡蛋,还有一大块用麻绳捆着的酱牛肉,是他从小爱吃的牌子。“妈,跟你说过不用买这么多,家里就咱仨,吃不完该坏了。”
“过年哪能将就!”周慧拍了拍他的胳膊,指尖带着常年洗衣做饭磨出的薄茧,“你这一年在青石乡忙,上次国庆回来都瘦了圈,脸都小了一圈,得好好补补。对了,你爸昨天跟化肥厂的老伙计老王聊天,还拿着县报显摆呢——报上登了你直播卖薯条的照片,他跟人家说‘这是我儿子,帮老乡卖薯条呢’,骄傲得不行。”
李泽岚听着,心里暖烘烘的。他推着电动车跟在母亲身后往家属院走,看着周慧的背影——她的背比去年又驼了点,走路也慢了些,却还是习惯性地把菜篮子往自己这边挪,怕他拎着重。家属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老楼,墙皮都有些脱落,楼道里的灯泡坏了几个,昏昏暗暗的,可每走几步,就能听见邻居家传来的笑声和电视声,满是过年的热闹。
推开家门,一股浓郁的排骨香扑面而来。客厅里没开灯,只有厨房的灯亮着,暖黄色的光映在墙上,把李建国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他正坐在小方桌旁擦酒杯,深蓝色的化肥厂工装外套搭在椅背上,袖口还留着点洗不掉的机油印——那是他在化肥厂当了三十年操作工的印记,去年才退下来,手上的老茧厚得能磨破砂纸。
听见开门声,李建国抬起头,脸上露出憨厚的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褶:“回来了?快坐,排骨在高压锅炖着呢,再等十分钟就能吃。我给你留了瓶好酒,是今年厂里发的春节福利,咱父子俩今天喝两杯,好好聊聊。”
李泽岚放下礼盒,走到父亲身边坐下。小方桌上摆着一个掉了漆的搪瓷盘,里面放着两个酒杯,酒杯擦得锃亮,连杯口的花纹都能看清。他看着父亲的手——手背粗糙得像老树皮,指关节肿大,指甲缝里还藏着点洗不掉的黑泥,那是常年摆弄机器留下的痕迹。“爸,您身体还好吗?上次跟您说的钙片,记得吃。”
“好着呢!”李建国摆摆手,拿起酒瓶给儿子倒了小半碗白酒,酒液清澈,倒的时候还冒着细小的泡泡,“我跟你妈都好,你不用操心家里,把青石乡的事干好就行。厂里现在不忙,我每天还能去公园跟老王下棋,你妈也常跟供销社的老姐妹去跳广场舞,日子舒坦着呢。”
周慧把菜篮子拎进厨房,很快就端着菜出来了。小方桌上很快摆满了菜:一大盆炖排骨,排骨炖得软烂,汤里飘着胡萝卜和玉米;一盘酱牛肉,切得厚薄均匀,还撒了点葱花;一盘炒韭菜,绿油油的,看着就有食欲;还有一盘凉拌豆腐,撒了点香油,是李建国爱吃的。周慧还特意拿了个空碗,盛了碗排骨汤放在李泽岚面前:“先喝点汤暖暖身子,路上吹了风,别着凉。”
李建国端起酒杯,跟李泽岚的酒杯轻轻碰了碰,发出清脆的声响:“今年薯条厂的事,我跟你妈都听说了,不容易。去年冬天你跟我说薯条卖不出去,仓库堆得满当当,我跟你妈都睡不着觉,怕你扛不住。现在好了,你能想着青石乡的老乡,帮他们把薯条卖出去,让他们能多挣点钱,比啥都强——咱就是普通人家出身,知道老百姓过日子有多难,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从窑洞到省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