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南方食品集团的当晚,青石乡党委办公室的灯亮到后半夜。李泽岚把自己关在屋里,桌上摊着三份文件:薯条厂库存报表、银行贷款还款通知书、种薯户增收承诺书。仓库里积压的80万斤速冻薯条像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南方食品集团的“四六分成”虽然苛刻,却是当时唯一能快速清库存的出路,可真要答应了,不仅薯条厂利润被压榨,老乡们一年的辛苦也只能换来微薄收入,这跟他当初“让老乡增收”的初心完全背道而驰。
“不能就这么妥协。”李泽岚把文件推到一边,打开手机刷起短视频,想找找灵感。刷到邻县县长穿着胶鞋在果园里直播卖苹果的视频时,他突然停住——视频里,县长拿着刚摘的苹果,跟网友唠着果农种果的辛苦,评论区满是“支持家乡产品”“看着就新鲜,下单了”的留言,直播间在线人数突破了五万,当天销量就破了十万斤。
“咱们的薯条也能这么卖!”李泽岚猛地站起身,拨通了乡宣传委员的电话,“明天一早让技术组的人来办公室,咱们要搞直播带货!”
第二天清晨,技术组的小刘带着相机、三脚架赶到办公室时,张卫国也跟了过来。听说李泽岚要亲自直播卖薯条,张卫国皱着眉:“李书记,咱们没做过直播啊,连个像样的账号都没有,粉丝都没几个,怎么卖货?再说,人家买薯条都认大品牌,谁会买咱们这个没名气的?”
“没粉丝就从零开始,没名气就靠实在赢信任!”李泽岚指着窗外的种薯地,“咱们的薯条是老乡们用自己种的种薯做的,车间里没加防腐剂、没添乱七八糟的添加剂,炸出来的口感比大牌还香,这就是咱们的底气!”他转头对小刘说:“现在就注册账号,名字叫‘青石乡薯条厂-李泽岚’,头像用我在种薯地干活的照片,先拍几条车间生产、种薯采摘的视频,让网友看看咱们的薯条是怎么来的。”
张卫国见李泽岚态度坚决,也不再反对,转身去了县融媒体中心——他认识中心的摄像师傅,能借到专业设备,还能请人帮忙剪视频。一上午的时间,团队分工明确:小刘负责注册账号、搭建直播后台,宣传委员带着摄像师傅去车间拍生产流程,李泽岚则去种薯地跟老乡们沟通,让他们出镜配合拍摄。
老周听说要拍视频卖薯条,激动得直搓手:“李书记,只要能把薯条卖出去,让俺干啥都行!俺家那两亩种薯,今年就指望这个回本呢!”李泽岚拍了拍他的肩:“叔,咱们一起努力,肯定能把薯条卖出去。”
下午三点,第一场直播准时开始。李泽岚没穿西装,就穿着件沾了点泥土的蓝色衬衫,坐在种薯地的田埂上,身后是绿油油的种薯苗,面前架着借来的专业相机。第一次面对镜头,他紧张得手都有点抖,对着镜头半天没说出话,直播间里只有零星几条评论:“这是谁啊?乡书记?”“卖薯条的?没听过这个牌子。”“不会是作秀吧?”
李泽岚深吸一口气,拿起一包刚封装好的薯条,对着镜头笑了笑:“大家好,我是青川县青石乡的党委书记李泽岚。今天不是来跟大家讲政策的,是来给咱们乡的老乡们卖薯条的。可能很多人没听过‘青石乡薯条’,但我敢保证,咱们的薯条,每一根都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他撕开包装袋,捏了一根薯条放进嘴里,边嚼边说:“大家听这个脆度,咱们的薯条用的是本地种的‘冀薯12号’,淀粉含量高、甜度足,速冻的时候用的是零下35度的急冻工艺,能最大程度锁住土豆的香味,没有添加剂,吃起来就是纯纯的土豆味。”
说着,他让摄像师傅把镜头对准身后的种薯地,老周和几个老乡正在地里拔草,看到镜头都笑着挥手。“大家看,这些老乡都是种薯户,为了种出好土豆,去年冬天零下十几度的时候,他们半夜起来给地窖加棉被,就怕种薯冻坏了;车间里的工人,每天天不亮就上班,分拣、清洗、切条、速冻,每一步都不敢马虎,就想把最好的薯条给大家。”
一开始,评论区里的质疑声还不少:“书记带货,是不是为了作秀?”“没名气的牌子,不敢买。”“价格怎么样?比超市贵吗?”李泽岚没急着反驳,而是一一回应:“我要是想作秀,没必要坐在田埂上,办公室里比这舒服多了。咱们的薯条20块钱三包,每包200克,包邮到家,比超市里的大牌便宜三成,利润除了覆盖成本,剩下的都分给种薯户,我一分不赚。”
为了让网友放心,他还让小刘把车间的质检报告、种薯的农药残留检测报告拍下来,传到直播间的背景板上:“大家可以看看,咱们的每一批薯条都经过三次检测,不合格的绝对不出厂。收到货要是不满意,七天无理由退货,来回运费我们承担。”
慢慢的,评论区里的风向变了:“看着挺实在的,书记不像作秀,买两包试试。”“我是青川的,青石乡的土豆确实好,小时候吃过,下单了。”“支持农村产业,希望老乡们能多赚钱。”小刘在旁边盯着后台,突然激动地喊:“李书记,有订单了!一下子来了十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从窑洞到省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