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乡,暑气蒸腾,却挡不住薯条厂建设的火热节奏。从年初赴美考察时埋下的合作种子,到如今厂房封顶、设备进场,短短半年时间,青石乡的土地上终于立起了一座现代化的马铃薯精深加工厂。白色的厂房墙面在阳光下泛着干净的光泽,蓝色的屋顶沿山势起伏,车间外的宣传栏上,“种薯到薯条,全链助增收”的标语格外醒目。可这份即将迎来收获的热闹里,却少了一个最该在场的身影——赵书记。这位从部队转业、把“战场”当“故乡”的老书记,在厂房建成、设备调试的最后冲刺阶段,被连日劳累和旧疾彻底拖垮,卧病在床的他,连车间里机器的第一声轰鸣,都只能在病榻上听人转述。
一、厂房建设:老兵书记的“军营式攻坚”,把“不可能”变成“如期成”
薯条厂的厂房建设,从一开始就带着“赶工期、保质量”的紧迫。2010年6月初,贷款刚到账,赵书记就带着施工队在选址地立下了“倒计时牌”——8月15日前必须完成厂房主体建设,给设备进场留足时间。彼时的选址地还是一片荒地,杂草齐腰深,地下还埋着早年生产队留下的石碾子,施工队负责人看完现场,皱着眉跟赵书记说:“赵书记,这活儿不好干啊,光清理场地就得半个月,三个月建完主体,太紧了。”
“紧也得干!”赵书记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土里画着厂房的轮廓,“当年在边防连,零下四十度挖战壕,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说过‘紧’字。这薯条厂是老乡们的‘钱袋子’,晚一天投产,老乡们就少一天收入,咱们没资格松劲。”当天下午,他就带着乡干部和施工队一起清杂草、搬石头,迷彩服的袖口磨破了,手掌磨出了血泡,他裹块纱布接着干。
接下来的三个月,赵书记把家安在了工地的临时板房里。每天清晨五点,天还没亮,他就拿着手电筒去查施工进度,看看钢筋捆扎得牢不牢,混凝土浇筑得平不平;中午工人休息,他蹲在工地角落,对着图纸核对当天的施工量,偶尔啃口冷馒头,就是一顿午饭;晚上施工队收工,他还要带着安全员检查电路、消防设施,确保工地安全,往往忙到深夜才能躺下。
7月中旬,厂房钢架搭建进入关键期,偏偏遇上连阴雨。雨水泡软了地基,钢架吊装时容易打滑,施工队想停工等雨停,赵书记却摇了摇头:“雨小的时候继续干,雨大了就搞室内绑钢筋,不能停。”他让人在工地搭了临时雨棚,自己穿着雨衣站在雨里指挥吊装,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淌,模糊了视线,他就眯着眼盯着吊臂,嘴里喊着“慢点儿、再往左挪两公分”。等当天的钢架全部到位,他的雨衣已经能拧出水来,后腰的旧伤隐隐作痛——那是他20多岁在边防连扛物资时落下的腰肌劳损,阴雨天一受凉就会发作,可他没跟任何人说,只是晚上回到板房,用热水袋敷着腰,第二天接着去工地。
最让人揪心的是7月底的“屋顶攻坚战”。按照工期,7月30日前必须完成屋顶封顶,可当时负责安装彩钢瓦的工人突然少了一半——原来邻县有个大项目开价更高,工人都被挖走了。施工队负责人急得团团转,跟赵书记说:“赵书记,实在不行,咱们跟辛普劳申请延期吧,不然真完不成。”
“不能延期!”赵书记当即拍板,“咱们自己上!”他把乡干部、派出所民警、甚至学校的老师都召集过来,组成了一支“临时施工队”,请剩下的工人当师傅,手把手教大家安装彩钢瓦。赵书记带头爬上屋顶,踩着钢架铺瓦,脚下的钢架晃得厉害,他却稳稳地钉着螺丝,嘴里还跟身边的年轻干部说:“当年在部队练攀爬,三层楼高的障碍墙,我10秒就能翻过去,这点高度不算啥。”可没人知道,他的膝盖因为早年训练受伤,早就不能长时间弯曲,每次爬下屋顶,都要扶着梯子缓好一会儿才能站直。
就这样,在赵书记的“军营式”带领下,8月12日,比原定计划提前3天,薯条厂的厂房主体建设全部完成。当最后一块彩钢瓦钉好,赵书记站在厂房门口,看着这座从荒地拔地而起的建筑,笑着跟李泽岚说:“你看,只要肯干,就没有完不成的事。等设备调试好,咱们第一时间炸薯条,请老乡们来尝鲜,让大家也高兴高兴。”那天晚上,他难得回了趟家,想跟老伴说说厂房建成的事,可刚进门就累得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张被汗水浸得发皱的施工图纸。
二、设备进场:辛普劳携技来援,老兵书记硬撑到最后一刻
厂房刚封顶,设备进场的运输车就排到了乡路口。8月15日清晨,第一辆载着蒸汽去皮机的卡车缓缓驶入工地,紧随其后的,还有辛普劳技术总监汤姆带领的3人技术团队。汤姆刚下车,就握住赵书记的手,笑着说:“赵书记,你们的建设速度太惊人了!我还以为会赶不上约定的调试时间,没想到提前完成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从窑洞到省府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