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坐在床边,削了个苹果递给他,语气带着嗔怪却难掩关心:“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文物?医生说你得好好休息,脱水加上伤口感染,要是再逞强,小心留后遗症。”她的指尖碰到林新宇的手背时,两人都愣了一下,林新宇的耳尖瞬间红了,慌忙移开目光,假装看窗外的海面。
程远站在舱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有点发闷。他早就察觉林珊对林新宇的在意——上次林新宇发烧,她连夜守在实验室整理资料;这次林新宇失踪,她的手就没停过,一直在调试设备、联系救援。而自己对林珊的心思,却像沉在海底的文物,迟迟不敢打捞。
傍晚时分,实验室传来好消息。林珊拿着检测报告跑过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程队!‘安济号’的船板材质和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金丝楠木相似度99%,证明这艘船确实是南京宝船厂建造的!还有暗舱里的檀香,碳十四检测显示是永乐五年的,和碑刻年代一致,很可能是当年船员从印度带回来的!”
郑海峰也凑过来,手里举着一块青铜构件:“渔政把盗墓者的母船扣了,从上面搜出了十几件从‘安济号’盗走的文物,包括这个青铜炮的零件——和我们在货舱发现的铁炮能拼上!”
程远接过构件,看着上面熟悉的缠枝莲纹,突然想起林新宇说的“千料海船”。他走到甲板上,望着远处的沉船遗址,夕阳将海水染成一片金红,海风吹拂着衣角,带着淡淡的咸腥味。“安济号”的发现,不仅印证了《静海寺残碑》的记载,更填补了郑和船队战座船的研究空白——原来除了四十四丈的大号宝船,这些能载三百人的千料海船,才是支撑船队远航的主力。
“程队,接下来我们去哪?”郑海峰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的海图,“我查了《明实录》,永乐六年工部还造过四十八艘宝船,说不定在占城附近还有沉船遗址。”
林新宇也拄着拐杖走出来,眼里闪着光:“我还想找《明史》里记载的四十四丈宝船!只要找到一根桅杆残件,就能证明文献不是夸张!”
程远看着身边充满干劲的伙伴们,心里的闷意渐渐散去。他转头看向林珊,她正站在夕阳里,手里捧着那卷航海图,阳光洒在她的发梢,泛着暖光。“先把‘安济号’的文物整理好,”程远笑着说,“等新宇伤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宝船——不管是千料海船,还是四十四丈巨舶,总有一天,我们要让所有沉睡的历史,都重见天日。”
夜幕降临,“探海号”的灯光在海面上闪烁,像一颗守护着秘密的星。程远站在船舷边,手里攥着一块从“安济号”取下的楠木碎片,碎片上的“燕尾榫”痕迹清晰可见。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在这片辽阔的南海之下,还有无数像“安济号”这样的沉船,无数像林新宇这样为历史执着的人,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展开。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考古浮海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