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号”穿越马六甲海峡时,正值初夏。赤道附近的阳光格外炽烈,将海面烤得泛出金箔般的光泽,远处的苏门答腊岛轮廓在热浪中微微晃动,像一幅晕染的油画。程远站在船舷边,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瀛涯胜览》,马欢在书中描述古里“其国傍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市肆喧哗,番商云集”的文字,让他对即将抵达的目的地充满期待。
“程队,古里港的海事部门发来消息,已经为我们划定了临时勘探区!”郑海峰拿着卫星电话走来,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他们还说,当地博物馆保存着一些明代瓷器残片,据说是当年郑和船队留下的,邀请我们先去看看。”
林珊从实验室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好的检测报告:“我对比了泉州湾沉船出土的苏麻离青瓷片和之前收集的古里地区瓷片数据,发现成分高度相似,这说明古里确实有永乐青花的遗存,很可能就是郑和船队带去的。”
林新宇趴在海图上,用红笔圈出一个位置:“程队!根据《郑和航海图》的记载,古里港外海有一处‘瓷器礁’,当年船队常在这里卸货,要是遇到风暴,很可能有瓷器沉入海底。我们可以先去那里勘探!”
三天后,“探海号”驶入古里港。港口里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轮,起重机的吊臂在蓝天下不停运转,与马欢笔下“番舶数千,辐辏于此”的景象遥相呼应。古里博物馆的馆长拉吉夫早已在码头等候,他穿着一身白色的传统服饰,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
“欢迎你们!”拉吉夫热情地握住程远的手,“我听说了你们在泉州湾的发现,太了不起了!这是我们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瓷片,你们看看,是不是和你们发现的瓷器一样?”
打开木盒,几片青白色的瓷片映入眼帘。程远拿起一片,阳光下,瓷片上的青花缠枝纹清晰可见,釉面泛着淡淡的紫晕——这是典型的苏麻离青特征。“和泉州湾沉船的瓷器一模一样!”程远激动地说,“这些瓷片是从哪里发现的?”
“就在古里港外的‘瓷器礁’!”拉吉夫说,“当地渔民打鱼时,经常能捞到这样的瓷片,我们推测,那里应该沉过一艘明代商船。”
第二天一早,考古队前往“瓷器礁”。水下机器人刚下潜不久,屏幕上就出现了密集的白色光点。“程队!发现了!”林新宇指着屏幕,声音发颤,“这里有一艘沉船,货舱里全是青花瓷,数量比泉州湾的还多!”
郑海峰立刻带着潜水员下潜。一个小时后,他浮出水面,手里举着一件完整的青花盘:“程队!你看这个盘底!刻着‘大明永乐年制’,还有‘古里贸易’四个字!这肯定是郑和船队专门为古里市场烧制的瓷器!”
接下来的半个月,考古队展开了大规模发掘。沉船的保存状况远超预期,船体内清理出上千件完整的永乐青花瓷,包括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其中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瓶身上绘着郑和船队的图案——十几艘宝船在海上航行,桅杆高耸,旗帜飘扬,生动再现了当年的航海盛况。
“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绘有郑和船队图案的永乐瓷!”林珊捧着玉壶春瓶,眼睛发亮,“你看这些宝船的细节,桅杆上的旗帜、船身上的窗户,都和史料记载的一模一样,对研究郑和船队的船体结构太重要了!”
拉吉夫也赶来参观发掘现场,当他看到那件玉壶春瓶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古里人一直传说的‘郑和瓷’!老人们说,当年郑和船队到古里时,带来了很多这样的瓷器,还教会我们烧制瓷器的技术。现在终于找到了实物证据!”
在清理船尾舱室时,林新宇发现了一本保存完好的《航海簿》。簿子用桑皮纸制成,上面用毛笔记录着船队的航线、贸易情况,还有与古里国王的交往细节。其中一段写道:“永乐十三年五月,至古里,国王遣使者来迎,以青花瓷器百件、丝绸千匹为礼,国王回赠宝石、珍珠若干,约定次年再通贸易。”
“这段记载填补了史料空白!”程远兴奋地说,“之前我们只知道郑和船队在古里进行贸易,却不知道具体的礼品数量和贸易规模。这本《航海簿》,就是当年中外友好交往的直接证据!”
然而,发掘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天下午,郑海峰在清理货舱深处时,突然发现几块船板有被撬动的痕迹。“程队!这里有盗墓者来过的痕迹!”他通过通讯器报告,“有几件青花瓷不见了,还留下了现代的撬棍!”
程远立刻联系当地警方,同时让林新宇操控水下机器人搜索附近海域。幸运的是,盗墓者还没来得及将文物运走,就在附近的暗礁区被警方抓获,追回了被盗的五件青花碗。
“这些盗墓者太可恶了!”郑海峰看着追回的青花碗,气愤地说,“要是再晚一步,这些珍贵的文物就被他们偷运出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考古浮海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