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抓起工兵铲时,郑海峰已经发动了冲锋舟的马达。蓝色的冲锋舟破开雨雾笼罩的海面,激起的浪花溅在张瑜挽起的裤脚上,她却顾不上擦拭,只是紧盯着前方红树林的轮廓。当他们在河口浅滩登陆时,王奎正将一块带铭文的青铜镜塞进防水袋,镜面“大明永乐”的款识被泥水污染,却仍能辨认出边缘“清和”二字的刻痕,那是“清和号”船员专属的标记。
“这镜子卖相不错啊。”王奎被郑海峰按在泥地里时,嘴角还叼着半截烟,烟灰落在他油腻的头发上,与泥浆混在一起。他斜眼睨着程远,脸上露出贪婪的笑:“你们考古队总说这些是国宝,可在我们眼里,不如一沓钞票实在。”他突然瞥见程远手里的《航海日志》复印件,原本满是贪婪的眼神骤变,像被什么东西蛰了一下,“这东西我爷爷见过!他说当年祖上是‘清和号’的水手,焚船前藏了批宝物在‘织女星七指’的地方。”
郑海峰一拳砸在旁边的红树林树干上,震落的雨水浇了王奎满头。“为了钱连祖宗的东西都敢挖?”他的怒吼惊起一群白鹭,翅尖划破雨幕的瞬间,程远突然注意到王奎手腕上露出的银链——吊坠是个指甲盖大小的微型牵星板,刻度与沙姑马沉船出土的青铜牵星板完全相同,只是边角已被摩挲得发亮,显然被人珍藏了很久。
古墓的抢救性发掘在雨后的泥泞中展开。队员们用塑料布在墓坑上方搭起临时雨棚,四根竹竿深深扎进沙地,却仍被海风刮得摇晃。程远亲手揭开第三层棺盖时,一股混合着桐油与海盐的腐朽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六百年前的航海味道。墓主人穿着阿拉伯式的白色长袍,布料虽已碳化,却仍能看出精致的刺绣纹样;腰间却系着明代的玉带,带銙上雕刻着“过洋牵星”的图案;胸口的金牌刻着“大明水师”四字篆文,背面的波斯文经林珊翻译,意为“迷失的领航员”。
“是‘清和号’的领航官!”张瑜用软毛刷清理金牌周围的淤土,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梦境。她突然停下手,发现金牌下面压着个象牙罗盘,盘面同时标注着“东边织女星七指平水”和“西南布司星九指平水”,指针在潮湿的空气中微微颤动,始终固执地指向东北方——那是中国的方向,是六百年前所有航海者魂牵梦萦的归途。
程远的目光落在墓主人的骸骨上。股骨的陈旧性骨折痕迹显示他曾经历过剧烈撞击,愈合的骨痂凹凸不平,像是被巨大的力量碾压过;而齿缝里残留的珊瑚砂,与沉船货舱的底质成分完全一致,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连砂粒的石英含量都分毫不差。“他不是自然死亡,”程远戴上手套,轻轻触碰骸骨的胸腔部位,指腹抚过几根断裂的肋骨,“肋骨有锐器划伤,应该是船难幸存者,在沙姑马守着沉船残骸直到死亡。”
夜幕降临时,实验室帐篷里的光谱仪有了惊人发现。王奎盗墓所得的青铜镜背面,除了“清和”刻痕,还藏着用酸液腐蚀的星图,标注着“骨星八指平水”的精确位置——正是他们目前正在发掘的沉船货舱。当郑海峰带着潜水队再次潜入水下时,程远和张瑜在帐篷里对着星图复原航线,指尖不约而同地落在“沙姑马开洋”的标记上,相触的瞬间像有电流窜过,让两人都愣住了。
“你说,他们焚船前在想什么?”张瑜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六百年前沉睡在海底的亡魂。帐篷外,波浪拍打着礁岩的声音,像极了《航海日志》里描述的“舟裂,浪击如雷”。程远望着帐篷外被月光染白的海面,突然想起日志里最让他动容的一句:“织女星七指处,埋吾弟骨殖,望归乡时携之。”——这位领航官,竟在临终前还守护着同伴的遗骨,用生命践行着水手的承诺。
潜水队在货舱暗格发现的陶罐,解开了最后的谜团。罐口用松香密封,里面除了三十余枚永乐通宝,还有块浸染血渍的帛书,用朱砂写就的字迹虽已模糊,却仍能辨认出记载着“清和号”绕过好望角后遭遇的致命风暴:“浪高十丈,舟倾桅折,十二帆尽裂。余二十三人,焚船为号,分乘三艇,约于‘一指平水’处会合。”帛书末尾的落款是“林三”,与福建福斗山衣冠冢的主人同名,那个去年让他们在墓前伫立良久的无名墓碑,此刻终于有了归属。
“原来林三没死在麻林地。”林珊的声音带着哽咽,她刚刚完成帛书残片的DNA比对,结果显示与古墓主人的骸骨来自同一父系家族。她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红得厉害:“他是想带着哥哥的遗骨回家,才选择守在沙姑马。”她突然擦掉眼泪,指着屏幕上的家族谱系图,手指因激动而颤抖,“你看,这上面的Y染色体标记,和我爷爷的完全一致——我是他们的后人。”
这个发现让帐篷里陷入长久的沉默。程远想起林珊总说自己从小就爱听祖父讲“船帆上的星星”,想起她在麻林地遗址看到“林”字刻痕时的失神,原来那些模糊的家族记忆,早已在血脉里埋下了伏笔。郑海峰突然拍了拍林珊的肩膀,这个从不轻易流露情感的硬汉,此刻眼里也泛着泪光:“该回家了,他们等了六百年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考古浮海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